频发的雹灾,曾让洛川果农遭受重创。不过,这些年,洛川果农的日子好过了。洛川县旧县镇袁甲村支书袁海军笑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几年气象局的服务越来越周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越来越及时,收成也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洛川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大幅提升,为以苹果产业为支柱的县域经济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发挥了重大作用。
洛川的气象防灾减灾仅是我国气象防灾减灾的一个缩影。在全国各地,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有了较大进步,一个个气象防灾减灾奇迹不断出现。
预报更精准——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天气预报逐步走向精细化
准确监测和预报灾害性天气,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投入保持较快增长,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等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气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在“十一五”期间,有这样一张结实的网——
全国已建成3万多个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数据收集实现每5分钟一次,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截至2010年11月底,已建成的16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覆盖了全国重点地区,实现了6分钟组网观测,业务可用性超过95%。
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B星成功发射,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将全球观测时间分辨率从12小时提高到6小时。
与之相应,也有这样一张骄人的成绩单——
建立了短时临近(SWAN)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诊断业务系统,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分辨率提高到30公里,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明显提高。
24小时全国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4.9%,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2%,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提高9.4%。国内气象数据收集、分发能力分别提高6倍和16倍。
超强台风“桑美”、川渝特大干旱、南方低温雨雪冰冻、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洪涝、西南特大干旱、新疆和东北等地特大暴雪……为何我们能够有效应对这些重大气象灾害呢?中国气象局预报与网络司司长毕宝贵认为,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的提高,为开展有效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十一五”期间,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新的天气预报”。特别是在深入推进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深化数值预报研发业务、建设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强化顶层设计等系列大动作实施后,我国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高兴地看到:超强台风“罗莎”登陆我国,无一人因灾死亡,这与较为准确的台风预报密不可分。我国气象部门对“罗莎”的预报误差比日本、美国气象部门小。
在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时,紧急转移80多万群众,没有一人伤亡。从中央气象台到地方气象台,加密观测、加密预报,精准的气象预报为淮河防汛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抗灾救灾中,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相关部门科学实施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并在整个防灾减灾链条中起到“发令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