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4次会议(COP14)于2008年12月1~12日在波兰波茨南召开,全世界187个国家派出代表团参加了此次会议。按照去年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明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COP1 5大会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本次大会为今后的气候谈判定下了基调,《哥本哈根议定书》绝不会是一份扩充版的《京都议定书》,而会是一份具有革命性的全球行动指南。
2008年12月1日,波兹南(Poznan)笼罩在一层烟雾中。这个波兰贸易重镇白天的气温经常在4℃以上。14点,波茨南国际会议中心偌大的新闻大厅里稀稀拉拉地坐着十几名记者,美国代表团主席哈兰·沃森(HarlanW atson)博士在这里举行第一次媒体见面会。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沃森博士居然用甲烷开场,大谈美国在控制工业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成绩。等他终于说到二氧化碳这个最敏感字眼时,却立刻变得支支吾吾,用已经在各种场合使用多次的理由为布什政府的能源政策辩护。半小时后,记者会草草收场。
12月8日18点20分,在波茨南国际会议中心旁边的一幢大楼内,大约有400名谈判代表、观察家和记者正在焦急地等待一场边会的召开。这种边会(SideEvents)不属正式谈判,目的是为非谈判代表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这场边会被安排在一间只能容纳200人的临时会议室,晚到的人只能拥堵在门口。原定18点开始的会议在拖延了20多分钟后,组织者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从隔板上方甩进一根音频导线,把室内信号接到室外,大会这才开始。
主讲人有4个,分别是美国众议院能源与贸易委员会的一名代表,以及3位美国参议员的助手。这4人专程来此传达美国国会对气候问题的态度。
谈判代表们对美国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美国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高达57亿吨(全球数字为280亿吨, 2006年数字),和中国并列世界第一。任何一个全球性减排协议,如果没有美国参与,几乎不可想象。但是,美国又是唯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的减排指标,即在2008至 2012年这“第一承诺期”期间,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降低5.2%。这份议定书谈了8年,因此联合国早在2007年的巴厘岛COP13大会上就为“后京都谈判”制定了详细时间表。
去年的巴厘岛大会上,美国是在最后时刻才迫不得已在路线图上签了字。今年恰逢美国总统易主,全世界很自然都期望奥巴马能够为美国的气候政策带来改变。
奥巴马没有让人们失望,他允诺将在2020年把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虽然中国和印度公开表示对这个目标不太满意,但是考虑到美国目前的排放水平已经比1990年高出了17%,奥巴马的目标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我听到过一个说法:从波兹南到哥本哈根的路必须经过美国。”那位帮美国众议院递话的“传声筒”发言了,“但是我想把它改成:从波茨南到哥本哈根的路必须经过国会山!”
这个改变有很深的含义。按照美国的法律,任何国际协定都要经过国会的批准。当年克林顿代表美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却被国会否决。
“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一份在外人看来十分‘混乱’的宪法。”另一位参议员说,“但是,正是这部宪法,保证了美国尽可能少犯错误。”
这次边会给参加者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时候,我们非常需要听听另一位美国“先人”的意见。(继续浏览,请点击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