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14日星期天,在经历了短暂的晴朗天气后,下午两三点钟,美国南部大平原出现一股沙尘“黑云”,急速翻滚而来。瞬时,天昏地暗,大平原上所有的汽车都熄火了,被风沙席卷的城市只能靠电力来照明,离家几米之远却找不到家。人们在黑暗中寻找藏身之处,深恐窒息而亡。此次风暴是1930年代间影响最大、级别最猛烈的一次风暴。因此,4月14日也被称为“黑色星期天”。在“黑色星期天”之前之后,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发生了大大小小上千次沙尘暴,波及美国本土27个以上的州,成为一场巨大的生态灾难。
黑色风暴一路洗劫,将肥沃的土壤表层刮走,露出贫瘠的沙质土层,使受害之地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严重制约了大平原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
由于沙尘暴肆虐、降雨稀少,南部大平原几乎成了一片不毛之地。人们的生活无以为继,成千上万的农民默默地收拾起所有家当,带着他们的狗,开始迁徙。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潮开始了。
以黑钙土和褐土为主的南部大平原,表土含沙较多,并呈絮状结构,极易因拖拉机耕作、过度开垦而被破坏,从而变成为粉状物。
从1930年起,南部大平原持续10年干旱。在这样一个半干旱的土地上,一个延续了如此长时间的少雨干旱期是完全能够制造出一个荒漠来。
南部大平原常年受到山风、海风和极地强冷空气的影响。强风席卷着大平原上的滚滚沙尘,形成令人生畏的黑风暴。
1993年5月5日,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沙尘暴席卷了新疆、甘肃、内蒙等省的局部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工农业损失。这次事件被称为“5.5黑风暴”事件。
沙尘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的统称。沙尘天气是怎样形成的?是否有百害而无一利?沙尘暴应如何治理和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