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武汉 重庆 西安 福州 杭州
中国天气网>广西 > 广西首页 > 天气新闻

夏季“吃”要慎重 小心病从口入

【字体:   2014-08-10 09:14:23   来源: 南宁新闻网  

夏季“吃”要慎重 小心病从口入
夏季“吃”要慎重小心病从口入(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正值夏季,是邕城食用生鲜水产品的高峰季节,再加上此时的气温较适合病毒及其他肠道病毒生长,拉肚子、胃痛等“小毛病”的患者增加不少。专家指出,南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在8—10月。专家提醒说,市民在这样多变的天气里仍然不能掉以轻心,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市民不要图爽口鲜嫩而把寄生虫吃进肚里,特别是避免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煮熟的水产品,更不要生食螺类、鱼类等水产品,谨防“病菌”口入。

就诊现场:

幼儿一夜拉稀七八次

近日,记者来到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时,等着看病的幼儿排起了长队,排队看病的幼儿不少都遭“拉肚子”折腾,并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他一晚能拉七八次,小脸都白了。”一名两岁幼儿的母亲焦急地对记者说,前一天孩子就开始拉肚子,情况不是很妙,而且孩子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有些发白伴有头晕和心跳加速。

此外,记者到达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时,消化内科的医生在为患者看病忙得不可开交。该科林寿宁主任医师介绍:“这几天来医院看病的患者,不少都是急性肠炎病,这主要和饮食卫生有着极大的关系。”专家说,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腹泻病的多发期,特别是老幼发病率更高。从门诊的就诊情况来看,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这些病小概念上叫“急性腹泻”,大概念上叫“食源性疾病”,都是由于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所造成的。

专家分析:

生肉病原体分离率最高

“食源性疾病就是借助食物传播的一种疾病,主要就是由于食物受到了污染所造成的。”疾控专家指出,该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为主,可伴有发热,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疾控部门近年来对南宁市几家医院就诊的腹泻病病人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和诺如病毒监测,发现南宁市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在8—10月,病毒性食源性疾病发病高峰期在10—12月,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是南宁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因此这个季节是食源性疾病的一个高发时节。

而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有2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食物传播,生肉、水产类食品的病原体分离率最高。在这些致病因子中,大部分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其余为毒素、金属污染物、农药等有毒化学物质”。其中,导致肠道疾病的致病菌大约有10种,人感染后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和多种感染性腹泻。而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主要有甲肝病毒等,感染后可引起病毒性腹泻、甲肝等疾病。值得注意的是,食源性疾病具有发病突然、家庭呈多例感染、学校及幼儿园等集体单位表现为集体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专家提醒:

不食来历不明食品

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特别是在疾病高发季节,在吃这方面尤要慎重。专家指出,市民应做到以下几点:不购买无厂名厂址无保质期等标志不全的定型包装食品;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2小时以上又未彻底加热的熟食及剩余食品;少吃或不吃生、半生的水产品,直接食用的瓜果应清洗干净并尽可能去皮。

此外,在邕城的街头,不少人都喜欢吃烤肉或烧烤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如果没有烧熟或者卫生不到位,吃了就易腹泻。“切记不要食用霉变的食物,霉变的食物最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林寿宁主任医师说,有些食物极易发生霉变,多数人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结果食用后不仅导致腹泻、腹痛等情况,有时候还容易导致人急性中毒,长期食用发生霉变的食物,更有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发现食物霉变后一定要扔掉。

“除要注意食物本身的污染外,还要注意家庭的环境卫生。”专家强调,除勤洗手外,还要保持餐具的清洁。(文/苏喜琳)

编辑:徐彦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专家聊天气 更多

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

大寒阴冷且多雨雾 广西大部阴雨中迎新年

未来七天,包括春节期间(1月21-27日),我区以阴冷天气为主,初一、初二受中等偏强冷空气影响,阴冷有小雨,各地气温下降4~6℃局地8℃以上,初三、初四天气转好,部分地区可见阳光,初五、初六有雨雾天气。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