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供暖,一条线的距离
历史成因 一“线”分冷暖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介绍,1908年,中国地学会(现在的中国地理学会)首任会长张相文在《地文学》中,从自然地理分区角度,提出将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南北的分界线。
它是中国地理气候的分界带。秦岭对冷热空气有阻挡作用,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气温不低于-5℃,且低温时间持续较短。
这条线的初衷,是为当地建筑和农作物种植做参考。
据主管城镇供热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介绍,上世纪50年代,“能源奇缺”背景下,周恩来提出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集中供暖区。
这就是中国“南北供暖线”的来源。
“南北分界线”上看供暖之辩
“秦岭淮河”一线定南北。在这个28年来最寒冷的冬天里,实行半个多世纪的国家“供暖线”成为焦点。淮河横过的江苏淮安市,连同所在的江苏省,分处线之南北,却一直是供暖政策里的“南方地区”。
“线”上的淮安:供暖交给市场
淮安横贯南北分界线,是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多在0℃以上,以北就稍微冷一些,越往北多是0℃以下。上世纪50年代,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了北方集中供暖区。而正处分界线之上的淮安以及它所在的江苏省,均不设集中供暖。在讨论正酣的集中供暖话题上,有关部门和企业是纠结的:淮安这个中间地带,说南不南,说北不北,只能交给市场去确定未来。
“线”北的徐州和连云港:补贴力度决定供暖覆盖
苏北的两个最发达城市,徐州已于2010年起由市政府主导,下拨财政补贴推广集中供暖,连云港同样由市政府主导,推行集中供暖多年。记者获悉,包括徐州和连云港在内的江苏各地,均由市场企业提供集中供暖服务,推行成效的区别在于地方政府的补贴力度,以及市场的接受程度。
一个城市 三种温度
1月9日,淮安市区的户外气温为2摄氏度,在集中供暖为“可选项”的当下,记者带着温度计,进入三个不同供暖条件的家庭,体验他们的过冬生活。
♢ 集中供暖户(室温:20℃):每年交3000多元暖气费
浦东花园是淮安的高档小区,居民楼里均设有供暖管道。敲开B06栋的王小姐家门,暖流扑面而来。王小姐2005年搬入此新居,当时的暖气安装费大概7000多元,“现在估计要10000多元”。120平方米的3室2厅里,共有6套暖气片。“每年交3000多元暖气费,价格可以承受,家里也很温暖,最舒服的是浴室。”王小姐告诉记者,小区里有些人家也装了暖气片,但没有开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消费观念不一样,有的人为了省钱,宁愿用空调。”
♢ 空调取暖户(室温:4℃):空调不能暖及浴室
再过几天,就是范成泰在淮安出生后的第80个年头。他退休前是淮安市水利局的副总工程师,也是淮安市“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倡议的发起人之一。 范成泰的家有60平方米。老先生家的卧室床上是叠得整齐的被子,被褥下是一张电热毯。床尾放着远红外取暖器,墙上挂着空调机。拉开窗帘,阳光直射入卧室,老先生告诉记者,今天有太阳,还暖和一点,可以不开取暖器。
♢ 老弱低保户(室温:2℃):去年用上电暖器
黄河南社区的低保户有100多户。1月9日下午,寒风阵阵,路边的冰碴堆在一起,凝结成块。在窄巷的一间平房里,记者见到刘从华,老太太浑身穿得浑圆,深红色的毛线帽子下,是浓密的银白色头发。穿过不及1.8米的窄门,是70岁的刘从华10多平方米的家,外面是厨房和厕所,里间是卧室,一张大床上放着两张褥子、两床被子、两个枕头。床边大桌上放着烧得橙红的600瓦远红外取暖器。取暖器前,是她72岁的老伴――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徐维礼,除了上厕所和睡觉,他整天不离桌前半步。去年是两老一辈子第一次用上电暖器――女儿离婚了,清理家电时拿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