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科普专题 > 09防晒

深度报道:广州式黑肺

【字体:   2009-03-17 08:35:56   来源: 南方新闻网   


科学家说

对空气的杀伤力,提高警惕

这是一个在北京大学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进行的实验:研究人员首先用一些很纯的碳黑(汽车尾气的成分之一),对实验小白鼠进行灌肺,对肺组织细胞进行染毒,然后提取染毒后的细胞观察。“你看到吗?肺泡巨噬细胞把它(碳黑)吞下去,但它消化不了,于是自杀了。”中心主任,长江学者朱彤向记者形象地比喻,“我们还要求证,它为什么会死亡?然后我们会发现,当吞噬细胞遇到这些颗粒物的时候,细胞里就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一系列的损伤和死亡就开始了。”

对超细颗粒物的研究很初级

类似的研究实验正在全球的科研和医疗机构里进行,为的都是找寻大气污染与从肺到呼吸系统到人体健康的关系。实际上,这其中既有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毒理、人体暴露等基础科学的研究,也有经济损失评估、风险性分析、国家政策有效性评价、环境质量标准制定等国家重大环境决策有关的研究。对于证明污染物质与健康之间关系来说,除了细胞毒理学的研究实验,呼吸疾病医生们手上的流行病学数据也至关重要。

譬如,作为呼吸道疾病专家的钟南山院士,在论证灰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时就指出:“在广州进入灰霾天的时候,在我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看呼吸疾病一般是比同期增加15%。”

“实际上很多有害气体对健康的影响,都已经得到了证明。”北京大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副主任潘小川教授说,“譬如二氧化硫,譬如广州地区比较严重的光化学烟雾,也就是臭氧,还有二氧化氮等,已经明确了对人体健康的毒性。”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院士,则向记者引用卫生部调查,来显示城市空气污染对肺部健康的危害:“恶性肿瘤占了城市死亡总数的25%,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明显上升,过去30年上升了465%。”

不过,对于近几年全球越来越重视的可吸入颗粒物,尤其细颗粒物(pm2.5)与超细颗粒物(p1),科学家对它们的探索,还在起步阶段。钟南山也认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元凶——颗粒物与有害气体,首当其冲袭击的就是人的肺脏,呼吸系统:“城市的肺癌患病率比农村高3-4倍,而城乡的吸烟率是差不多的,这是因为大气污染颗粒中的主要致癌物——苯并芘的浓度增加1倍,肺癌的死亡率增加3.3倍。”

钟南山认为,医院住院率跟二氧化硫和降尘的浓度的水平、有雾的天数成正比,说明灰霾天气对人体的影响很大。“第一就是对变态反应的影响,像过敏性鼻炎或者支气管哮喘……第三个影响是免疫功能。污染严重,会导致血液的粘稠度明显增加、血液凝集以及血栓形成、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在污染的地区,心血管中风发病率明显增高。第四个影响是病原的感染。微生物常常是在气溶胶里头,空气气溶胶颗粒TSP增高,微生物的含量也会增高。重要的呼吸传染病,有没有可能通过气溶胶(可吸入颗粒物)传染,特别是空气污染比较厉害的时候,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

另外,钟南山指出,灰霾天和室内通风,与吸烟、生物燃料等一起,也成为了慢阻肺非常大的发病因素。

在中国,慢阻肺的死亡率近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对臭氧的危害认识不足够

在北京,上海与广州,由于相继将举办国际性盛会,有些侵害呼吸系统的污染物的治理目前受到特别重视。譬如臭名昭著的臭氧,它是光化学烟雾的代表性物质。著名的环境学家唐孝炎院士认为,人短暂暴露于臭氧,可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粘膜分泌增加、疲乏、恶心等;严重暴露于臭氧,将影响人的呼吸道结构,明显损伤肺功能,引起炎症。“臭氧对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有显著影响,是国际、国内举办运动会时最关注的空气质量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臭氧1小时暴露的基准为150-200微克/立方米,我国的大气臭氧小时均值标准为200微克/立方米。与细颗粒物一样,由于我国未将臭氧列入大气常规监测指标和考核指标,公众对臭氧的环境危害的认识并不足够。

与国内相比,细颗粒物等污染物,不但进入了国外空气污染监测体系,还带动了相关的大量研究,而有些研究结果也颠覆人们的常识。譬如,芝加哥西北大学的研究发现,空气中的污染物首先侵袭肺,然后引发心血管疾病——空气中悬浮着的细小颗粒能引起肺发炎,同时分泌出白细胞介素-6,造成血液凝块,导致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类似的研究还揭示,由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肺癌造成的死亡,都与颗粒物污染有关。“微小颗粒物可携带毒重金属、病毒等进入人的呼吸道和肺部……我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朱彤说,“这些都是周期很长的研究实验。而且新的结果和发现,会被更新的发现所代替。我们还在路上。”

编辑:超级管理员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5)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