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听您这么说可能很多网友和百姓都真的不了解应对气侯变化原来还有这么复杂的过程,但是我们有一点是大家共同知道的,就是大家真的是要把这个意识提高,根据不同的国情,然后要用这种规则要求自己,这个地球是大家的。我们也曾经看到,07年的时候,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好像已经超过美国,所以节能减排的任务非常艰巨,在北京等13个试点城市相继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之后,财政部下半年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您换一个角度看,您觉得气侯变化除了给我国带来了一些挑战之外,是不是也存在一些机遇?
郑国光:我觉得应对气侯变化本身是个挑战性的问题,但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应对气侯变化问题,而且把应对气侯变化问题提升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
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身来说,就是对应对气侯变化的一个重视,从部署上的重视。中国政府对应对气侯变化是很认真的,我们在树立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我们把节能减排纳入到国家十一五的发展规划当中,我们成立了国家应对气侯变化和节能减排的领导小组,也发布了中国应对气侯变化的国家方案。
再一个我们也增加了植树造林,因为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我们国家是世界上人工林最多的国家,占世界人工林的40%。然后我们又推进了清洁能源的发展,中国在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方面,在国际上是有很大影响。比如过去三年,每年发展的风能资源成倍增加,平均都在100%以上。所以中央在推动节能减排方面力度还是很大,我们关闭了很多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实际上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侯变化方面的努力是肯定的。从各种的双边活动,国际活动上,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发达国家要中国承诺减排多少,这个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央视网访谈进行时
再一个就是我们也承受着发达国家在高污染、高排放产业转移上面的压力。我们大概现在14%到24%这样比例的排放是属于出口产品造成的,比如中国出口,一年出口有几千万的钢材,出口了好多重型机械。据英国和西欧国家估计,中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有9%是因为对美国出口造成的,还有7%是对欧盟出口造成的。我们讲这是叫转移排放,就是发达国家把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转移到中国,他享受最终的产品,然后把排放算到中国的头上,这是不公平的。
再一个中国人口很多,因为生活在地球上每一个人,他的生产生活都要排放温室气体。比如我们吃的食物,他本身就是要排放二氧化碳,每个人平均每年要排放四吨左右的二氧化碳,我们13亿人,人多,就这样中国的人均温室气体的排放只是美国的1/5到1/4,只是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1/3到1/4。
主持人:为什么?
郑国光:因为我们的消费方式和发达国家不同,比如美国平均每个家庭2.3辆汽车,中国没有。这种情况下我们来讨论应对气侯变化的公平性问题,但是因为应对气侯变化对我们是很好的机遇,因为应对气侯变化问题,减少能源的消费,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致的,特别对调整能源的结构是一种机遇,是一种动力。比如现在发达国家在推行的低碳经济,就是怎么样把经济发展和消费方式向排放低的方式转变。比如说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大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费,比如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这对我们来说确实是很好的一个机遇,就是怎么样把这种应对气侯变化的国际压力转化成为国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力,推动我们能源结构的调整,推动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主持人: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制作出一些好的方案,把坏事变好事,要坚定不移地做好我们节能减排的工作。
郑国光: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