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首页 > 历史数据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

【字体:   2009-11-19 08:05:47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主要论著

1竺可桢.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科学,1916,2(2).

2竺可桢.钱塘江怒潮.科学,1916,2(10).

3竺可桢.食素与食荤之利害论.科学,1917,3(12).

4竺可桢.论早婚及姻属嫁娶之害.东方杂志,1918,15(9).

5CochingChu.ANewClassificationofTyphoonofFarEast.MoutherWeatherRewea,1924,Vol.52(12):570—579.

6竺可核.空中航行之历史.科学,1919,4(8);1919,4(12);1919,5(2).

7竺可桢.阴阳历优劣异同论.科学,1920,5(1).

8竺可桢.吾国地理家之责任.科学,1921,6(7).

9竺可桢.改良阳历之商榷.科学,1922,7(6).

10竺可桢.气象与农业之关系.科学,1922,7(7).

11竺可核.地理对于人生之影响.科学,1922,7(8).

12竺可桢.说飓风.科学,1922,7(9).

13竺可桢.南京之气候.科学,1922,7(3).

14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东方杂志,1925,22(3).

15竺可桢.风暴成因之新学说.科学,1926,11(4).

16竺可桢.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科学,1926,11(6).

17竺可桢.论祈雨禁屠与旱灾.东方杂志,1926,23(13);科学,1926,11(1).

18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史学与地学,1927(2).

19竺可桢.南京之气候.史学与地学,1928(4);地理杂志,1929,2(6).

20竺可桢.科学对于物质文明的三大贡献.科学,1930,15(1).

21竺可桢.近代科学与发明.科学,1931,15(4).

22竺可桢.论新月令.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31(6);科学,1931,15(10).

23丝可桢.说云.国风,1932(10).

24竺可桢.气象学.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947再版).

25竺可桢.中国气流之运行.科学,1933,17(8);方志,1933,6(11).

26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国风,1933,2(4).

27竺可桢.科学研究的精神.科学,1934,18(1).

28竺可桢.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地理学报创刊号,1934.

29竺可桢.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申报月刊,1934,3(3).

30竺可桢.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之关系.气象杂志,1936,12(9).

31竺可桢.南京的天气.气象杂志,1936,12(4).

32竺可桢.杭州之气候.气象杂志,1936,12(12).

33竺可桢.科学之方法与精神.思想与时代,1941(1).

34竺可桢.徐霞客之时代.国立浙江大学文科研究所史地学部丛刊,1942(4).

35竺可桢.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思想与时代,1944(34).

36竺可桢.科学与世界和平.科学,1947,29(10).

37竺可桢.中国科学的新方向.科学,1950,32(4).

38竺可桢.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科学通报,1951,2(3).

39竺可桢.中国过去在气象学上的成就.科学通报,1951,2(6);气象学报,1951,22(1).

40竺可桢.新中国的科学工作.中国新闻社通讯稿,1952,12,13.

41竺可桢.波兰伟大科学家哥白尼的贡献.科学通报,1953(5).

42竺可桢.罗森堡夫妇的精神永垂不朽.新华月报,1953(7).

43竺可桢.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人民日报,1954,8,27.

44竺可桢.晋西北地区水土保持工作视察报告.科学通报,1955(12).

45竺可桢.水土保持是山区农业增产的一项根本措施.人民日报,1955,12,22.

46竺可桢.纪念瑞典博物学家卡尔·林内诞生250周年.科学通报,1957(21).

47竺可桢.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科学大众,1957(7).

48竺可桢.黑龙江流域资源丰富.人民日报,1957,7,31.

49竺可桢.地理工作者应该是向地球进军的先锋.地理知识,1958,9(6).

50竺可桢.中国的亚热带.科学通报,1958(17).

51竺可桢.纪念德国地理学家和博物学家亚历山大·洪堡逝世100周年.地理学报,1959,25(3).

52竺可桢.让海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科学通报,1959(4).

53竺可桢.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人民日报,1959,3,2.

54竺可桢.综合考察是建设计划的计划.人民日报,1959,11,20.

55竺可桢.再接再厉,为实现南水北调的伟大理想而奋斗.地理知识,1960,11(5).

56竺可桢.对于今后黄土高原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水土保持的几点意见.土壤,1960(1).

57竺可桢.向沙漠进军.人民日报,1961,2,9.

58竺可桢.增辟农田水源、节约灌溉用水,为加强农业战线而奋斗.地理,1961(2).

59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光明日报,1961,4,27、28.

60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北京:科普出版社,1963.

61竺可桢.谈阳历和阴历的合理化.人民日报,1963,10,30.

62竺可桢.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科学大众,1963(1).

63竺可桢.物候学与农业生产.新建设,1964,8(9).

64竺可桢.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地理学报,

1964,30(1):1-13;人民日报,1964,3,17;光明日报,1964,3,17.

65竺可桢.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气候区域.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学术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66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1);中国科学,1973,16(2).

67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修订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参考文献

〔1〕竺可桢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竺可桢传编辑组.竺可桢传.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筹备组.竺可桢逝世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报告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纪念科学家竺可桢论文集.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2.

〔5〕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修订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6〕竺可桢日记(I、Ⅱ).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竺可桢日记(Ⅲ、Ⅳ、Ⅴ).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8〕高庄.竺可桢在地学科普中的贡献.地理知识,1984(4).

〔9〕高庄.竺可桢与科普创作.科普创作,1984(4).

〔10〕陈永申,梁珊.竺可桢同志关于发展地理学的思想.地理学报,1986,41(2):178-183.

〔11〕陈永申,梁珊.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科学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0,6(1):1-6.

〔12〕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南京竺可桢研究会编.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竺可桢逝世2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4:1—237.

作者:黄德利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