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康熙岭白鸡村养殖户抢捞的部分罗非鱼,大部分已经死掉。记者陆旺摄
上下一心应对寒潮
大批罗非鱼没能“游离”寒潮
广西渔业损失达1000多吨,业内人士分析,水产越冬设施成本较高,养殖户抱侥幸心理系主因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陆旺 张文卉 一场“霸王级”寒潮造成我区各地水产畜牧业不同程度受灾。截至1月28日,根据各市上报数据,全区累计渔业损失已达1000多吨,其中,成品罗非鱼、白鲳鱼和其他鱼种鱼苗成为受灾重点。业内人士称,大量鱼被冻死的主要原因是水产越冬设施成本较高,养殖户抱着侥幸心理,不愿投入。目前各地正指导渔民进行灾后补救,并做好动物疫情监测和防范工作,以消除隐患
1、遇上寒潮,养殖大户损失大
1月26日,记者来到钦州市犀牛脚镇白鸡村。白鸡村有不少养殖罗非鱼的大户。
“很难抢救,鱼基本都死掉了。”看着家门口的一片池塘,养殖户郑师傅无奈地说。
这片池塘面积约为70亩。池塘边上,堆放着不少已经死掉的罗非鱼,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腥臭味。10多袋原本计划用于冰冻罗非鱼的冰袋,也被丢弃在家门口。
2015年,郑师傅和人合作养殖,共在池塘投放了10万尾罗非鱼鱼苗。去年12月,北海的一些收购商前来收购,罗非鱼因收购价不理想,他只卖掉了其中一部分,留下近3万公斤鱼,期待能在今年春节前卖个好价钱。没想到遭遇寒潮,水温持续低于8度℃,罗非鱼几乎全军覆没,损失近20万元。
1月27日,记者从钦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获悉,受此次寒潮影响,钦州共有5万多公斤罗非鱼死亡。该局工作人员表示,此数据可能仍会增加。
2、成本较高,冬棚技术推广难
据钦州市康熙岭镇水产畜牧站黄站长介绍,康熙岭镇罗非鱼养殖面积达5400亩。记者走访多家养殖户发现,不少养殖户的鱼虾混养在露天池塘,并未搭建冬棚进行水温调节、水质监测等。
一些养殖户认为搭建冬棚成本较高。“几亩水塘,如果搭棚就要多花几万元,我们觉得不划算。”养殖户郑师傅说。
“寒潮来了,除了搭棚,目前尚无较好的应对办法,只能靠抢收。”钦州市水产畜牧局渔业科张科长介绍,以往每年12月,工作人员都会召集养殖户开会,动员他们将鱼打捞销售,以降低养殖风险。
张科长说,去年12月,钦州约80%的罗非鱼养殖户已清空了鱼塘,而一些人认为收购价格不理想,想再等等,此次受灾的对象也多为这些养殖户。
3、心存侥幸,未及时打捞上市
记者在南宁市周边多个养殖场看到,这些养殖场里几乎都出现罗非鱼被冻死的情况,特别是散养户。
据了解,元旦过后,罗非鱼出口慢慢恢复,从大趋势上,鱼价也在慢慢提升。
一养殖场负责人称,面对这次寒潮,他们的确存在侥幸心理,以为能挺过去,在春节前后卖个好价钱。
在寒潮来临前,自治区水产畜牧局组建8个工作组,赴全区14个地级市开展应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防御指导工作,督促指导养殖户落实防寒保暖措施,抓好暖水性鱼类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品种的抢收工作,能上市的尽量捕捞上市。可惜,部分养殖场没有及时打捞,导致出现大面积鱼类死亡的现象。
不只是成品鱼受到此次寒潮的影响,部分区域的鱼苗也难逃一劫,据南宁市农业委员水产科透露,目前已有10万尾鱼苗被冻死。
1月28日,自治区水产畜牧局透露,全区累计渔业损失已达1189吨,其中,北海498.61吨,而灾情仍在继续统计中。
4、灾后补救,要力挽经济损失
寒潮过后,现在还能做什么补救?
广西罗非鱼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林勇表示:“如果这两天天气升温,可能有一部分鱼能存活下来,假如持续低温,鱼类死亡率会更高。”
他表示,针对一些水池较深、无越冬设施的鱼塘,可以向池内加入温水,采取局部加温的方法,加强鱼的越冬能力。
自治区水产畜牧局提醒养殖户,要及时捞出死鱼,避免污染水质造成更大损失。同时,要注意水质变化,避免因气温、水温回升而暴发鱼病。此外,养殖户应及早订购早春苗种,以便开春后尽快恢复生产;做好抗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物资贮备,特别是做好消毒药水等防疫物资贮备,避免因灾引起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编辑:黄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