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的下沉式绿地效果图。
《广西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图集出炉,力推“低影响开发”模式
破解“逢雨必涝”不再靠修大管子
1月6日,记者获悉,通过评审开始实施的《广西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设计图集显示,今后广西各个城市新建的道路、小区等,通过打造城市海绵体,从源头控制雨水径流防止“水浸街”。以后治理城市内涝,不再以“修大管子为主”。
“低影响开发”已在南宁运用
在南宁滨湖广场,两边是层层叠叠的绿化带。这些阶梯式的绿化带藏着一个秘密——能对雨水进行层层截流,专业叫法为“多层生物滞留带”。雨水渗透下来后,汇入下沉式绿地。
滨湖广场是南宁市海绵城市改造示范工程之一。广场没有改造前,逢雨必涝、雨后即旱;且未经处理的雨水直接排入南湖,污染了南湖水。为此,整个滨湖广场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的“低影响开发”方式,对道路、绿地和径流污染控制进行海绵化改造。如今,改造完成后的滨湖广场,雨水排入南湖水质可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0%。
解决内涝不靠修大排水管
“目前许多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城市里70%的雨水都白白流失了。”有关专家介绍,推出设计图集,目的就是为了调整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把雨水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专家表示,“低影响开发”模式,即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和屋顶绿化、雨水利用等措施来控制径流污染。整个城市就像一块海绵,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专家称,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如果将大部分雨水留下而不是排走,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
自治区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理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今后,在道路、小区、住宅、绿道等建设工程项目中,从设计到施工,都会用“低影响开发”模式,打造“会呼吸”的城市。
“低影响开发”会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专家认为,“海绵城市”理念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记者 徐庆成)
编辑:郭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