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
霜冻能使作物受害,主要是由于0℃以下的低温使作物细胞间隙的水形成了冰晶,并且冰晶不断地吸收细胞的自由水使冰晶逐渐增大,这就使细胞内水分减少而导致细胞质脱水,使细胞质胶体物质发生凝固和细胞枯萎。在冰晶形成和增大的过程中,对细胞也产生机械压力而导致机械损伤。如果霜冻较轻,农作物还没有死亡,霜冻过后温度逐渐上升,细胞慢慢解冻,还可以恢复生命活动。
玉米、大豆、棉花等秋收作物在成熟前对霜冻非常敏感。以玉米为例,如果在灌浆期遭受早霜冻,不仅影响品质,还会造成减产。当气温降至0℃时,玉米发生轻度霜冻,叶片最先受害。玉米灌浆的养料主要是叶片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受冻后的叶片变得枯黄,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减少。由于养料减少,玉米灌浆缓慢,粒重降低。如果气温降至零下3℃,就会发生严重霜冻,除了大量叶片受害外,穗颈也会受冻死亡。这样不仅严重影响玉米植株的光合作用,而且还切断了茎秆向籽粒传输养料的通道,灌浆被迫停止,常常造成大幅减产。
初霜冻出现时,如果作物已经成熟收获,即使再严重也不会造成损失,而我国北方地区常因初霜冻出现早,秋收作物还没有完全成熟就遭受霜冻危害,造成大面积减产。
初霜冻发生在作物成熟前期,直接影响产量,受灾后即使采取补救措施也很难挽回损失,所以在初霜冻危害较重的地区,应该选用耐寒和早熟品种,合理调整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确保作物在霜冻来前充分成熟。东北地区后期热量条件及初霜的早晚是决定作物后期是否能够充分灌浆、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如何做好对初霜冻的防御工作
可用熏烟法、灌溉法、喷雾法、防护林法、覆盖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增温或减缓降温速率和选用抗旱品种、早熟品种、适时播种、培养壮苗、改良土壤等农业方法来防御霜冻、减轻危害。
延伸阅读:
霜的类型
1.白霜
当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气温低于0℃,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面的物体上凝华,形成一层白色的冰晶现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2.黑霜
有的时候地面温度虽然降到0℃以下,但由于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地面没有结霜,但仍旧给农作物带来冻害,这种现象称为黑霜。
3.冻露
在近地面的物体上,先凝结成露水,在气温降到0℃以下后,又形成冰珠,也是霜的一种形式。
霜和霜冻是一种东西吗?
当然不是啦。人们常把霜和霜冻混为一谈,其实霜和霜冻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通常,当地面或近地面空气温度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就在地面和地面物体表面直接凝华成白色的像冰屑一样的晶体,这种结晶物就叫做霜。霜本身对农作物并无直接影响,但结霜时的低温却会引起农作物冻害。
对于霜冻的理解,关键是在于"冻",而不在于"霜"。因为有霜出现时,如果环境温度不太低,或者作物抗寒能力较强,作物也可能不致受到冻害。相反,没有霜出现农作物并不一定不受危害。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热带、亚热带喜温作物在度并不很低的情况下就会受到冻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空气中水汽太少,温度虽然已经降到0℃以下,但却没有生成霜。
总之,霜冻并不是因为有霜出现才对农作物产生冻害,而是出现霜冻时温度低于农作物所能耐受的最低温限度,从而使农作物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