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照质量和光照周期对花卉的生长、开花产生影响。(图片来源:百度)
光照的影响
光照主要通过光照强度、光照质量和光照周期这三个方面的变化,对花卉的生长、开花产生影响。
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照强度是指太阳光在花卉植物表面的辐射强度。弱光照有利于花卉的营养生长,即枝叶生长;强光照有利于花卉的花芽分化、花苞形成和花朵开放。光强还能影响花卉的开放时间,很多陆生仙人掌植物需要在有强烈阳光照射的晴天才能开花,但昙花、夜繁花、月见草、白玉簪等则需要在以散光为主的弱光照条件下开花,过于强烈的光照会抑制花芽分化,已形成的花芽则落蕾落花严重。花卉喜光性的强弱依品种、发育阶段和观赏对象的不同有很大差异。根据花卉对光照强度的反应,可划分为喜光花卉、中性花卉和耐阴花卉三大类。
喜光花卉:这类花卉有很强的喜光向阳特性,适合在全光照、强光照下生长。仙人掌类、月季、香石竹、茉莉、桃以及水生花卉中的荷花、睡莲等均属阳性花卉。多数喜光耐旱的旱生花亦属阳性花卉之列。乔木类花卉大都需要强光,多数属阳性花卉。
中性花卉:这类花卉有较强的喜光向阳性,又稍耐阴,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宽,但在全荫或过强光照条件下则生长较差。常见花卉中的扶桑、夹竹桃、玉兰、牡丹、桂花、菊花等皆属于此类花卉。
耐阴花卉:这类花卉需光较少,且喜一定的荫蔽,无法忍受直接辐射的强烈照射。因其具有较强的耐阴能力。在以散射光为主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较好,通常仅需喜光花卉一半左右的光照强度即能基本满足需要。在高温光强的夏季,耐阴花卉的栽培必须有遮荫设施,且至少应保持50%左右的荫蔽度。如各类秋海棠、山茶、杜鹃、兰花、玉簪均属这类花卉。
光质的影响:太阳光谱中的紫、蓝、绿色光对花卉的趋光性有影响,红光对光合作用有效,紫外光能导致细胞生理功能失调,对茎叶类营养器官的扩展和抑制作用最强,对许多花卉的生长发育有不利的影响。但紫外光和紫光却能提高鲜花植物花瓣色素的浓度。高原和高海拔的山地,太阳光谱中的蓝紫光和紫外光成分相当丰富,花茎的生长虽受到紫外光的强烈抑制变得矮小,但在紫外光作用下形成的大量的花青素和类胡萝卜素,却使高山地区生产的花卉格外艳丽多姿。
与此相反,红外光虽不能被绿色植物吸收,却有强化细胞延伸和愈伤的功能。经紫外线灼伤后长势衰退或营养生长受抑的花卉,可用红外光和其他长波段光照射愈伤,促其恢复正常。红橙光对茎叶类营养器官的阻抑作用最小,故又常被用来进行催芽和促进花卉植物的生长,以达到开花的目的。在利用不同颜色薄膜的大棚栽培花卉和蔬菜的实验中,发现紫色薄膜大棚内花卉和蔬菜的生长发育,都优于其他(红、绿、黄等)颜色。
光周期的影响:许多花卉的开花在不同程度上受光周期信号的诱导。光周期是指每日光照的周期性(节律性)变化。它既可以用一天内的白昼长度(即光期或光照长度),也可以用一天内的暗夜长度(即暗期或暗长度)来表示。如自然条件下紫茉莉需要在夜短昼长的夏季开花;而菊花需要在夜长昼短的秋冬季开花,若满足不了它们对光周期的这种特殊要求,就不能形成花芽和开花。这种植物(花卉)对光照时间长短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每种花卉对开花所需的每日日照时数各有不同。根据花卉花芽形成和开花对光周期的需求,可将花卉分为以下三类:
长日性花卉:这类花卉要求每日光照时数必须超过某一定数值(即临界日长),即是说要求保持一段昼长夜短的条件才能使花芽分化。如日照时数不足或在整个生长期中始终得不到所需的长日条件,则开花时间延迟或不能开花。唐菖蒲、瓜叶菊、金盏菊、紫罗兰、紫茉莉、绣球花等都属于长日性花卉。中、高纬度的地区,一年四季日照长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由春到夏白昼时数由短变;由夏至秋日照时数由长变短,夏季是全年日照最长的季节,所以长日性花卉多起源于中、高纬度地区,且具有在下半年开放的习性。
中日性花卉:这类花卉无明显的日长反应,即花芽形成和开花受到日照时数的影响不大,如果其他各种条件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在长短不同的日照环境中都能顺利地正常孕蕾开花,但以在昼夜长短相接近时适应性最好。如矮牵牛、万寿菊、香石竹、大丽花、仙客来、茉莉等都属于中日性花卉。对这类花卉一般不能用改变日照长度的办法来调控花期。
短日性花卉:这类花卉所需的日照,实际上是花芽分化所需的日照。菊花、象芽红、一品红、蟹爪兰、波斯菊等都属于短日性花卉。大多数短日性花卉在每日日长短于临界日长时便能顺利地现蕾开花。改变短日性花卉的日长,可以有效地催前或延后花期,如对一品红植株进行几日5~7小时的短日照处理,可提前开花,而长于10小时光照则不会开花,形成陡长。由于短日性花卉以起源于低纬度及中纬度地区的居多,夏季又是全年日照长度最长季节,夏去秋来,日长渐短,就到了短日性花卉花芽分化开花的季节,因此,秋冬及早春开花的花木大都属于短日性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