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之带来的不仅仅是胡杨家族的毁灭,更有对人类本身的影响。同样靠巴丹吉林沙漠的地下水进行补给的面积曾经达600多平方公里的拐子湖,曾经有20多户常驻牧民,淳朴的以放牧为生。现如今这里的牧民已经生态移民,人去屋空,一片萧条。人类可以移居,而植物却只能选择死亡。所谓的拐子湖只留下干裂发白的盐碱地与干枯的芦苇,随风舞动的洁白的芦苇花还显示着生命的迹象,拼命的维持着这里曾经的美丽,他们似乎在残喘呼号——谁来救救我们?
拐子湖遗留下来的大片芦苇地(摄影:赵嫣嫣)
拐子湖原来是一个苏木(乡),如今人去屋空,一片萧条(摄影:赵嫣嫣)
在西沉的地平线上,大大的落日不舍离去这曾经富饶美丽的土地,一对雌雄银杏树在余辉的映衬下分外孤艳,站在被主人遗弃的房舍前,守望着这片难离的故土,一批批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不得不举家搬迁,沦为“生态难民”,只有拐子湖气象站和边防派出所约20几个人坚守在这里,负责气象观测和国家安全。作为气象人,早就听说了拐子湖气象站,是一级艰苦台站,可谓向往已久。那个天气图上珍贵的一个点,自1959年以来一天8次,不间断的向气象信息中心传递着监测数据。没有这个点的监测,整个内蒙西部将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人类也永远不会知道,这里发生了怎样的气候变迁,这里是人类文明的烙印,是气象人的骄傲,这里发出的不仅仅是枯燥的数据,更是这里的历史变迁的见证!他们守望蓝天和戈壁,渴望湖水东归,水鸟重返。记者问他们你们觉得这里最艰苦的是什么,他们低下头沉思良久,从牙缝中挤出两个字——寂寞,大滴泪珠滚落在西北汉子那黑红的脸庞。
更多精彩见下一页》》
内蒙古阿拉善盟气象局局长陈杰向记者介绍经过投资400多万改造后拥有风光互补发电站的新拐子湖气象站(摄影:赵嫣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