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网首页 | 中国兴农网 | English

中国天气网 >> 2011中国天气 —— 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事

鄱阳湖变身大草原: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大旱

内容摘要:

2011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罕见旱灾让长江沿线诸省市慌了阵脚。千湖之省湖北千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洪湖超七成养殖户绝收,江西鄱阳湖变身草原……

 

而在往年五月,气候湿润雨量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在进行紧张防汛。“十年九涝”的历史经验让各省在这次旱灾面前吃了大亏。

 

遭遇如此大旱,异常天气现象可谓“祸首”。但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而这更值得我们反思。

余晓芬
副主编
透过气象看人性

    这些小人物,在我眼里,他们身上有着比明星更多的光辉……(详细

  • 1
  • 2
  • 3
  • 4
暂停播放

鄱阳湖中心区干涸变成大草原

2011年5月25日,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村民万长柱承包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干涸,湖草长到一尺多高,如同身处大草原。

◆特旱袭击长江中下游

2011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罕见旱灾让长江沿线诸省市慌了阵脚。千湖之省湖北千余座水库低于“死水位”、洪湖超七成养殖户绝收,江西鄱阳湖变身草原、增雨弹脱销,浙江数十万人饮水困难,上海发生反季节咸潮……

一起来回顾大旱中的两个重要场景。

镜头1:鄱阳湖变身大草原

2011年5月底,一张照片在网上广泛流传。画面中,绿油油的草甸一望无际,微风吹拂下,跌宕起伏,犹如大海的波澜,一浪追着一浪。草地上,一个人背对镜头,正眺望着远方。(详情

如果您以为这是在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那就错了。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是,这是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的中心区,图片上的人物是江西省新建县南矶乡红卫村的村民万长柱,他愁苦地望着自己承包的已经干涸的1万亩鄱阳湖水域,湖草已长到一尺多高,投资100多万元买的鱼苗损失殆尽。

镜头2:洪湖不见浪打浪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的正是“鱼米之乡”洪湖。如今,“浪打浪”的怡人景象被满湖的泥浆替代,特大干旱早已使渔民们世世代代引以为豪的洪湖干的底朝天。《图片故事:小船行进在洪湖的泥浆中》这组高清图显示的是2011年6月1日,湖北省洪湖市渔业新村党支部副书记徐宝勇的小队给住在湖中的10多名留守渔民送补给的艰难场景。(详情

小队的木制机动小渔船沿着湖沟艰难地行进,不时可听到船底刮擦湖底发出的刺耳声音。离留守人员居住地只有最后一公里时,小船已完全行进在泥浆之中。离的只有数十米时,便再也不能前进,留守人员只能推着更小的木船前来领取物资。

◆罕见干旱缘何发生?

不单单是江西、湖北,罕见旱灾还波及到湖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长江沿线多个省市,干旱链条也不断延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正受到严重影响。

“十年九涝”的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为何会遭遇历史罕见的大旱?

原因1:天灾

据中国气象局公众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段丽介绍,这次干旱具有降雨严重偏少、持续时间长、干旱区集中、入汛前受旱等特点。

专家表示,降雨异常偏少是导致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2011年1月至5月,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持续少雨,平均降水量260.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1.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尤其是4月份以来,该地区降雨过程明显偏少,与同期相比偏少五至八成。

“此时正是南方春耕、用水增多的时候,气温升高蒸发量大也加剧了旱情。”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说,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的确非常反常,在常年的4至5月降水开始增多,并逐步进入明显多雨期。(《天气视点:长江中下游缘何遭遇罕见干旱?》

原因2:人祸

武汉大学水资源论证评价中心常务副主任胡铁松分析,造成此次长江中下游大旱的根本原因是降雨量太少。但同时,农田水利设施“毛细血管”不通的现状也是原因之一。抗旱提灌设备的老化,使抗旱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一边是日渐严峻的旱情,一边却是江边人“要不来”长江水的尴尬。有水利专家彼时伤心地说:“流经湖北的长江水,利用率太低,95%以上白白流走。”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武汉市区域长江沿线的5座涵闸中,仅两座还能进水。其中一座万城闸的引水量只到当初设计流量的五分之一。

据湖北省水利厅统计,湖北现有抗旱灌溉泵站2万多处,九成以上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而一座泵站机组的使用寿命,最多只有25年。有的抽水泵站刚开两天便损坏,更多的泵站因损坏、零件短缺,根本无法开机。

在水利设施“不给力”的同时,河道湖泊资源的超强度利用也在为旱情发展“推波助澜”。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给抗旱带来麻烦。(详情

◆从旱灾中学习什么?

反思1:必须改变治水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重排轻储”的治水思路必须要改变。他介绍,目前我国由于整体的农田水利设施大都带病作业,各地相关部门怕这些病坝、病河出事,基本上都把心思放在了“排水”上。这种治水思路对付雨水多时很有效,但却相对忽视了雨水季节平衡问题。如果在雨季时把雨水都排放走,万一出现几个月不下雨,就会形成严重的干旱局面。

郑风田建议,治水思路应该从过去的“重排轻储”过渡到“排储结合”。尤其是我国南部降雨量丰富的地区,目前的“储水”意识相当淡薄,应该建立起“排储结合”的均衡治水思想。

反思2:借鉴北方抗旱经验

大旱之年亦是大考之时。长江防总专家王井泉表示,通过整险加固水库、改造塘堰、河道清淤、整修渠道等手段,可大大提高各省份抗旱能力。而在抗击大旱时,也将更多借鉴北方抗旱经验。

有地质专家指出,北方抗旱经验的核心是合理利用地下水,以解燃眉之急。由于北方大多地方地表水匮乏或水质不好,国家有计划地布置了一系列找水项目。经过长期积累,北方的水文地质资料日益丰富,一旦遇到大旱之年,可以马上拿出来指导抗旱打井工作。

而反观南方,因为正常年景有丰沛的自然降雨,对地下水的需求小,导致有些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程度远远赶不上北方缺水地区。就算是要打井找地下水应急,也不一定有相应的水文地质成果作为科学依据。专家表示,在这些方面,南方政府决策部门应该提高抗旱节水意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抗旱技术、设备等方面要多借鉴北方经验,防患于未然。(文/余晓芬)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