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首场天灾考验:雨雪冰冻
- 内蒙古持续低温 白灾频发
- 京城初雪 姗姗来迟
- 长江中下游遭遇罕见大旱
-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
- 去北京“看海”是怎样的浪漫
- 2011年最“纠结”的台风梅花
- 西南地区夏秋连旱 数千万人受灾
- 2011年的华西秋汛比以往更猛烈
- 2011年国庆黄金周水漫椰城
- 2011年登陆我国最强台风纳沙
- 中东部大雾见证PM2.5新法诞生
- >>>返回专题首页
制作团队
顾问:李小泉
策划:卫晓莉 郑晓艳
撰写:徐辉 詹璐 周希 余晓芬 陈曦
墨永卫 张慧媛 张伟 刘珺
刘文静 李菁 郑晓艳
图片:关禺 赵嫣嫣 黄德利
专题制作: 李强 于涵 郑晓艳
页面设计: 冀艺 苏源
中国天气网 >> 2011中国天气 —— 我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事
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平原地区的罕见突变
内容摘要:
2011年的春天到初夏,本该是万物被雨水滋润、生机蓬勃的时候。但长江中下游地区却始终守着大江大湖“喊渴”。
从6月3日开始,持续5天,大强度的雨水突然从天而降。停歇了一天之后,9日又一轮新的降水到来。
本来旱的地方,突如其来地变得涝了。这就是所谓的“旱涝急转”。在长江中下游的这次旱涝急转中,1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上百万人受灾,农田被淹,房屋倒塌。
江西赣北多地出现暴雨
6月6日下午,江西省气象台先后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角色转变:24小时前后判若鸿沟
“前一天还在紧张抗旱,可24小时后,我们就投入到防汛抗洪中。”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说,自己的工作角色转变得非常快。
从年初开始,江西省37个县市出现严重干旱。而6月3日开始,这个省出现了范围最广、强度最大的连续暴雨过程。
降水让江西旱情基本解除,但也导致中北部地区出现旱涝急转,部分地区出现水灾,个别河段发生超警戒洪水,少数地区发生险情灾情。
在江西丰城市石滩镇故县村,当地农民告诉记者:“一天前还在为农田缺水发愁,但一天后,就发现田里水太多,排不出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农民都有同样的经历。(详情)
◆湖南凤凰:古城一度陷入“水困”
在湖南,频繁的强降水让这个省份从“火热”直接进入“水深”之中。
6月4日08时至6月5日08时,强降雨主要集中在湘中地区,全省共有248个乡镇降暴雨,其中有103个乡镇降大暴雨,娄底市新化县金凤乡降特大暴雨,24小时雨量达205.7毫米。最大累计降雨为凤凰县凤凰站231.5毫米,其次为冷水江市锡矿山站215.5毫米。
6月4日凌晨1时至中午12时,湘西凤凰县13个自动雨量站出现大暴雨,7个自动雨量站出现暴雨,最大降水出现在官庄乡达195.7毫米。持续十余小时的暴雨使得中国最美古城之一的湘西凤凰一度陷入“水困”。暴雨导致沱江水4日上涨超过3米,沱江沿河两岸及古城低洼处部分民房和商铺进水,水深达1.3米左右。凤凰至吉首209国道,因洪水漫过公路及塌方,一度造成交通中断。(详情)
◆贵州望谟:21人死亡 县城积水3~5米
据新华社消息,6月6日贵州望谟县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造成21人死亡,3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约13.4亿元。
受强降水影响,红水河支流贵州望谟河出现了超过保证水位3米的洪水,县城多处受淹严重,最大水深1.5米。望谟河水文站被冲毁,县城全部停电停水,一些乡镇通讯中断。县城及受灾乡镇紧急转移群众6000多人。(详情)
◆极端天气:剧烈变化程度过去罕见
湖北省气象局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认为,“旱涝急转”是全球气候变暖引发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气象专家介绍说,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其程度没有这次的剧烈,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可谓历史上罕见。
江西省防办负责人证实,过去这一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大多发生在伏秋旱之后,涝灾也不大。这次“旱涝急转”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
◆生态保护与管理的多重警示
生态专家认为,尽管“旱涝急转”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但这种极端天气现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流域生态保护与管理提出了多方面的警示。
一是流域水资源调控难度较大,需要统筹解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已建水库4万多座,已建和在建水电站2400多座。这些水库和电站分布在不同的河段和行政区域,管理部门各不相同。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局负责人说,一些工程仅考虑各自经济利益,蓄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加强统一调度,将对长江中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较严重影响。
二是不少地方水利设施老化,抗旱防汛能力严重不足。湖北省阳新县水利局副局长刘道荣说:“全县七成以上的小塘堰、小水库、小涵闸等小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大旱来了,发挥不了蓄水灌溉效益;强降水来了,淤塞的小塘堰不能满负荷蓄水,带病运行的小水库更不敢多蓄水。”
三是自然植被蓄水能力弱,亟待改善。江西省山江湖办副主任鄢帮有分析说,一些河流流域留不住水,作为生态屏障的流域植被质量低下也是原因之一。他说,一些省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高,但主要是马尾松,树下灌木植被少,因而森林蓄水能力很弱。
据分析,森林植被质量差,会导致“天上落多少水,地面就走多少水”,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淤塞水库、山塘和渠道,降低了流域内水资源的工程性调节功能。(详情)
◆如何让水有生命地流动?
鄢帮有指出,水是流动的、有生命的。需要从流域综合管理的角度,完善对洪水管理与利用,减小极端气候下“旱涝急转”造成的负面影响。
专家认为,要完善森林植被结构,优化林相,提高植被自然调蓄水能力;要改进防洪理念,给洪水让路,不要一味地对河道进行裁弯取直。河流弯曲迂回的自然形态本身就可发挥一定的生态性调蓄水功能。
江西省水利厅总工程师张文捷指出,要强化流域内工程性水资源调节能力建设。如江西有9700多座水库,但能够进行水量调节的大中型水库不到2%,余下的小型水库多处于病险状态,“平时不敢多蓄水,容易旱;水多又蓄不了,容易涝”。
据了解,江西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强化投入,将所有病险水库除险,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流域防汛抗旱能力。
有的专家认为,流域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涉及水利、农业、国土等多个部门,包括上下游、左右岸、主支流等多个环节,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
还有专家建议,对流域内一些大坝水库和电站建设布局进行更为科学的综合考虑,兼顾上下游,以更加符合自然生态运行规律。通过流域内的水资源合理有序调节,减缓旱涝交替的影响。(详情)(整理/詹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