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影《一九四二》的热播,让当年河南的那场大旱灾重新受到广泛关注。据史料记载,1942年河南遭受严重旱灾,加之蝗虫肆虐,造成夏粮大幅度减产,秋粮几乎完全绝收,其灾情之重、范围之广,为历史罕见。而当时正处战乱时期,国民党政府救灾不力等社会因素加重了灾害的影响,饥饿如魔咒一般降临到3000万人身上,吞噬了至少300万人的生命,迫使300万人流落他乡。据河南省9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1942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为408.5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值,夏季降水偏少尤为显著,加之气温偏高,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夏秋连旱。
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了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化趋势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据1942年史料分析,河南安阳、开封年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偏高0.7℃和1.9℃,其中开封年平均气温高于近50年的最高值。开封6-9月平均气温均偏高2.5℃以上;7、8、9月平均气温均高于近50年的最高值。气温高致使蒸发加快,加剧了旱情。
据1942年史料分析,河南淇县、洛阳、汝州、禹州、周口、项城、沈丘、遂平、内乡9个雨量观测站年降水量为408.5毫米,较常年偏少45%,比近50年最少的1966年还偏少了12%,为有记录以来历史最少值;汝州等地均小于近50年最少值。
“什么都没有了,再走就喝西北风了。” 1942年,河南夏季降水少、气温高,蒸发加大,土壤严重失熵,导致秋收作物几乎不能成活,秋粮绝收。
“蚂蚱,主要是因为蚂蚱”,电影《一九四二》中这么说。1942年河南降雨少引发蝗虫大量繁殖,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72个县、市有蝗虫为害的记载。
1942年,河南地处抗日前线,境内兵荒马乱,又正赶上了粮食归中央分配的新政策实施,国民政府首先保证的是军粮供应,然后再调剂民事。
通过这部几近真实的影片,在国家的粮食安全上面,在“民以食为天”的告诫面前,我们还应该做出更深刻的思考。
对苦难的直面,或说追忆,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责任感。直面历史,直面苦难,事实上,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自信的流露。
电影呈现的历史是否准确仍有争论,不容否认的是,它提供了一个直面民族苦难的契机:揭开尘封许久的历史,关注被遮蔽的过往,追寻细节中掩藏的真相。
干旱指长期无雨或少雨,水分不足以满足人的生存和经济发展的气候现象。随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导致干旱地区的扩大与干旱化程度的加重。干旱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何防御?
对于天气给农业造成的负面影响,人们应该立足于防大灾、防巨灾、防持续性灾害,在提高我国粮食储备水平的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天气气候形势和粮食生产形势,增强农业与天气的认识,提高农业抗灾减灾水平,保障农业安全和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