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地势图上,16万平方千米的四川盆地像一颗淡蓝色的明珠安静地置于巫山和横断山脉之间。这片聚居着四川和重庆绝大部分人口的天府之土常年多云雾、少日照,古人曾以“蜀犬吠日”来形容它阴云连绵的天气。但在2006年,这里却经受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干旱。
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土壤失墒快,伏旱迅速发展加重。截至8月底,重庆全市因旱受灾人口达2100万人,820.4万人发生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132.7万公顷,绝收37.5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90.7亿元;四川全省700多万人出现临时饮水困难,农作物受旱206.7万公顷,成灾116.6万公顷,绝收31.1万公顷,损失粮食481.4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7亿元。面对2006年持续的严重高温伏旱天气,人们禁不住要问:“高温伏旱的原因是什么”?甚至有些人怀疑川渝特大高温干旱和三峡大坝有关系。对此专家表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从全球来看,2006年重庆、四川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并不是孤立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个例之一,环流异常才是造成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2006年夏天,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川渝大地。几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四川、重庆是我国水资源丰富的省市,为什么少下了几场雨就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导致粮食减产、绝收?农业和农村抗灾能力为何如此脆弱?下一场干旱来临时,我们是否还得像那年一样,眼巴巴地等雨?
活动介绍:本期问答题目采用选择题形式,共5道题。题目全部答对者,按照提示操作留下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将随机抽取5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获得中国天气网特制精美书签两套(二十四节气书签和低碳生活漫画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