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垮仅仅是因为雨大吗?
1975年,我国正处于文革后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好像一切都是混乱的。事故发生后,据前去调查情况的调查组称,当时的三号台风在中央气象台的雷达里消失,原本应该由地方气象局接管监测,但当时的河南省气象局却因种种原因未开启雷达。而南阳气象局虽然监测到了台风的动向,却由于没有传输设备,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因为气象部门的应对不利,才导致了最后的垮坝。但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原因?
据原河南省水利专家陈惺介绍,当时记载的最高洪水水位117.94米,坝高却只有116.3米。溃坝时,洪水水位不仅超过坝顶1.6公尺,超而且超过了防浪墙3公寸。所以水流漫过坝顶。这个土坝的构成,它的下游坡是沙、是土,是经不起水流冲刷的,所以漫坝以后很快地就把沙和土芯冲刷完了,冲刷掉了。形成了垮坝。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垮坝原因是洪水设计标准太低。
板桥水库垮坝前后示意图
后记
不是哪一个人都清楚这件事;
不是哪一个人都能够讲清楚这件事;
更不是哪一个人轻易能给这件事下结论。
有不少人研究这件事。他们有各自的出发点、有各自的讲述方式。
比如板桥水库垮坝时的情景是什么样子的?水文员只能讲他视野内的;坚守岗位的发电站的职工也不可能知道其它地方的情况,那就只讲他看到的。
至今我们也想像不出洪水从水库奔出,浪头高10米是个什么情景?洪水奔出45公里后,浪头还有3米高又是什么样子?
从关于洪水过处的悲情叙事中,可以了解一些。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毕竟,用他们的眼泪、酸痛再次勾起更多人的眼泪和酸痛,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道德的。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水库的人面对1605毫米的降雨无能为力。即使在现代社会里,北京曾经的一场大雪、一场大雨就让交通瘫痪,30年前的人又能怎样呢?
弄清水灾的原因总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建树性的东西,对于灾害预报预警机制的建立、应用,无论是大到水利、交通,还是小到居家的灭火器,凡事总是要预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