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恭城的月柿红了!在恭城丰盛园农产品有限公司里,几个女工正在有条不紊地加工柿饼,已经变软的月柿在她们手里被不断地揉捏成型,除了最常见的饼状柿饼,甚至还有花状柿饼。
恭城瑶族自治县气象局局长邓树荣介绍,恭城现种植月柿19.26万亩,是最大的单一果品品种,气象部门除了做好月柿生产的服务外,还把服务拓展到了加工环节,为企业选择好日子,晒出好柿饼。
在广西,气象部门依靠日新月异的科技,积极服务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和乡村旅游建设等,为八桂大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A沼气建设有保障
眼前的恭城平安乡黄岭村山清水秀,街道宽敞干净,房前屋后花果飘香。
“别看现在这里风景好,30多年前,由于村民到附近的山上扯猪草、砍柴火,周围尽是光秃秃的石山。”平安乡民政办的工作人员廖梦兰说,“为解决能源问题,又不影响生态环境,黄岭村在全县率先进行沼气能源试点,形成‘养殖+种植+沼气’的三位一体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有效保护了当地生态。”
但近年来,村民逐渐放弃生猪等畜禽养殖,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少了“一位”,单家独户的沼气池遭遇了没有原料的困境。为此,恭城摸索出以“全托管沼气”为创新的新三位一体模式,即建设一个大沼气池,向片区农户供气,沼气池的管理营运委托给专业公司,有效解决了沼气原料不足、规模养殖场排污难、规模种植业有机肥缺乏等多项难题。
天气变化是沼气生产供需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科学管理全托管沼气,保障农户最大程度利用清洁能源,该县气象局主动开展沼气气象服务,在平安乡的全托管沼气池旁边建设了一座包含地温、气温、辐照等观测要素的自动气象观测站,探索沼气产率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在国内首次系统开展气象灾害对沼气生产的影响研究。
“气温对沼气池发酵的影响很大。”桂林市新河沼气设备有限公司经理全健说,根据气象部门发送的预报情况,他们可以合理调整投料量和投料间隔时间;在夏季和秋季预计有大雨雷电天气时,加强巡查,防止雨水倒灌沼气池。
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为了“金不换”,自治区气象局着力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开展大气负氧离子观测网建设,在广西滨海湿地红树林和石漠化地区建设生态气象观测试点;开展生态宜居气象服务示范建设,恭城获评全国第一个“气候宜居县”,金秀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编发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及植被生态改善状况报告;在全国第二个出台省区级适应气候变化方案。
B农业发展获指导
“今天白天到晚上,小雨,气温16到19℃。目前我县各蚕区养蚕已接近尾声。近期,气温略有下降,避寒区室温应保持在24到25℃左右。”每天早上7时30分到8时之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新坡村平治屯的大喇叭总会播报天气预报和农业提示信息。
2013年,在“三农”专项的支持下,平治屯成立环江南大门桑蚕合作社,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逐渐带动周边村屯桑蚕产业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发展。然而桑蚕种养对天气依赖极大,温度、湿度都会对其造成影响。
“以前没有手机也没时间看电视,无法得知天气信息,只能凭感觉。”已经养蚕8年的村民覃雷体说,现在有了手机、大喇叭,气象信息服务站里也会每天张贴天气预报和农情建议,“如果预报说有雨,我们就提前晒桑叶,根据雨量合理施肥,打农药。”今年,台风“山竹”影响环江,由于提前收到预警信息进行防范,避免了蚕房被雨水倒灌等造成的损失。
自2012年起,环江气象局依托全国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建设,建设桑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增建气象条件监测设备,为养蚕大户育蚕室安装温湿度记录仪;通过多媒体气象信息显示屏、气象大喇叭、气象信息张贴栏发布桑蚕饲养气象预报;组建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团队,完成了桑蚕适宜气候区划图、环江桑蚕生产周年服务技术简表,针对灾害天气及防御要点、关键农事管理技术要点、主要病虫害及防治等对村民种养桑蚕作指导。
C荒山受助变宝地
峰高谷深,山路崎岖险峻,当记者来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隆坝村龙磊屯毛葡萄示范基地,环顾四周,不禁调侃,这是武林高手才能找进来的地方吧。
隆坝村只有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土地、技术、人才,这就是这里深度贫困的重要原因。2014年初,隆坝村大学毕业生蓝钧回乡创业,带动周边贫困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种植两性花毛葡萄350亩,为村子脱贫打开门路。如今,这里的毛葡萄架已铺满山间。
随着毛葡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蓝钧意识到,要根据气候情况合理安排各项种植事宜。获悉需求,县气象局迅速开展服务。2017年10月,县气象局在毛葡萄基地安装大喇叭,每天8点30分和17点30分进行天气播报;同年12月底,县气象局又在葡萄园基地安装农气小气候仪,实时自动观测记录气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土壤表层温度等气象要素,为增产增收提供实时气象数据,并搭配有摄像头,随时监控园区内葡萄发育期状况;2018年3月,县气象局在葡萄园基地安装电子显示屏,每天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播放天气预报信息和重大天气过程的预警信号信息,同时也滚动播放小气候仪实时观测到的数据。
如今,蓝钧的毛葡萄种植基地规模发展到1080亩,成为该县林水石漠化治理与扶贫相结合较成功的典范。“有350亩挂果了,产量约10.5万公斤。其中8万公斤已经直接进了酒厂,5万斤用于散卖,纯收入有近20万元了!”蓝钧说。
目前,广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气象预警大喇叭,1.2万多套大喇叭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
据悉,广西气象部门的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惠及8000多个新型农业主体,“互联网+甘蔗”“互联网+砂糖橘”等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得到推广,建立了44个现代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联合国家气象中心开展世界主产国甘蔗产量预报服务;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气象保障,开展香蕉寒害指数等保险试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年均增加降水约60亿立方米,防雹保护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文/周映 通讯员曾涛 黄姿娜)
查天气
关注“广西天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