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期待已久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登录央视后,网友在感叹各种美食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天气对于美食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下,第一集中那些因天气变得美味的食物。
一、剧烈的昼夜温差——房县小花菇
房县小花菇(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青峰断裂带深处,湿气在海拔2400米的高处凝聚,催生出一种珍贵的食材——小花菇,香菇中的王者。低温环境中,香菇生长极慢,但肉质肥厚,剧烈的昼夜温差,导致伞盖龟裂开花,小花菇的问世,缘自于天地之间的种种机缘巧合。
房县地处秦巴山脉腹地,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适宜,是业界公认的香菇生产“黄金地带”。尤其是在春菇、冬菇生长季节,房县昼夜温差在8-10℃以上,十分有利于花菇形成,被冠以“菇中之王”的美誉。小花菇肉质肥厚,鲜嫩,菌盖完整,有白色带微黄的裂纹,形如菊花瓣,这是菇面冻伤后,经阳光照射又弥合而形成的独特花纹。
鲜花菇含有90%的水分,但味道远不及干花菇的味道,奥妙就在于,花菇在脱水过程中,会自动转化出大量鸟苷酸盐,有强烈的鲜味,因此,只有干燥之后,这种菌子才真正称得上香菇,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鱼干身上,不需要任何调料,鱼干就会比新鲜的鱼的鲜味要浓郁得多。
谈到野生花菇的干燥,饶老汉更喜欢最天然的方法,借助阳光和风,肥美的野生花菇,慢慢散失水分,鲜美的味道一点点凝聚。天气就好像一位烹饪大师,不经意间就创造出了一道天然美味,那么它是运用了哪种神秘的力量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二、风干的力量——路菜
腊肉(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统称为路菜,路菜不止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随着时代的演变,路菜因其美好的滋味,也成为了人们家中餐桌上的常见客,更是远销各地,如麻辣香肠、烟熏腊肉等。当然,成就这些美味,自然离不开风干的力量。
想要制作出一流的风干食品,巧妙利用天气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温度要保持低温,这样能保证肉类食材不至于腐坏。当然也不是温度越低越好,温度不能长时间低于0℃,否则食材是要冻住的。其次,空气要保持干燥,湿度不能太大,太大的话会影响食材的干燥程度和新鲜度。最后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刮点小风,既加速水分散失,也不至于带起尘土,弄脏食材。
腊肉通常在冬季制作,低温干燥的环境不仅利于制作,还利于保存。然而有一种食物,却更依赖于温暖的阳光,它是什么呢?
三、暖阳催花开——蜂蜜
蜂蜜(图片来源于昵图网)
老谭是职业养蜂人,每年清明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养蜂是靠天吃饭的行当,4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
蜜源植物与其他植物一样,对气象条件有特定的要求,因种类和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或遭受某种极端条件损害时,就会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泌蜜的产量。
如遇到干旱不但减少泌蜜量,还会缩短开花期。开花期遇到雨天,雨水不但冲掉花蜜,也影响蜜蜂出巢采蜜。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拥有大面积丰富的油菜和紫云英蜜源,花期正值春雨季节,严重影响蜜蜂采集,春季蜜源利用率不到30%;而华北地区的荆条,如果4~5月份雨量充足,6月份下过透雨,荆条蜜丰收在望,但如果天旱,则会欠收或绝收。
食物是大自然的恩赐,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天气的变化对食物的产出至关重要。珍惜食物的同时,莫忘关注天气哦。
编辑:徐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