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的冬天我们会有许多的防寒保暖“法宝”,比如暖手宝、电热毯、小太阳等等。那么古代人在寒冷的天气里是怎么取暖的呢?研究发现,清朝乾隆年间的冬季比现代还要冷,但乾隆却表示“人苦冬日短,我爱冬夜长”,看来,当年的紫禁城里一定有什么取暖神器,让冬天也能变得温暖舒适。那么皇宫里到底有哪些取暖御寒的神器呢?
去过故宫的人会发现,在宫墙上会有一些洞眼,实际上这是取暖用的排烟口。事实上,清代盛京皇宫冬天的取暖方式非常“现代”,与如今北方农村中的火炕很相似。皇宫设有“暖阁”,是根据火炕原理改造成的地下火道。皇宫内的墙壁都砌成“空心的夹墙”,墙下挖有火道,火道通向地面,在炭口里烧上木炭,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
由于火炕、排烟道均在室外,既可避免烧烟火污染室内空气,又能防止煤气中毒,既安全、卫生,又经济、实用。此外,宫里还会用炭火炉取暖,至今故宫还保留当时用的炭火盆、碳炉、熏笼等。炭火盆样式很多,太和殿的炭盆是用景泰蓝烧制而成。郎世宁所画的《乾隆帝雪景行乐图》中,乾隆皇帝与众多皇子新年在宫苑赏雪,乾隆帝即坐在火盆旁边。清朝时还有专门掌管炭火的部门“惜薪司”,惜薪司下设三个机构:热火处,薪炭处,烧炕处。由于冬季炭火的需求量大而供应有限,所以皇宫里这此是实行“限量供应制”的。
清朝皇宫里还有便携式的御寒物手炉、足炉,相当于现在的“暖宝宝”和“热水袋”。把烧红的木炭放进特制的火炉中,通过盖子散发热量。手炉可以在手里握着也可以直接放在袖子里,如果觉得太烫,还可以在手炉外层套上若干层布袋。而足炉的名称特别有趣,叫有脚婆、暖足瓶、汤媪、汤婆子等,是在一种铜或锡制成的扁瓶里灌上热水,放在被子内暖脚,类似于现代人用的热水袋类。看来,皇宫里还真有不少取暖法宝啊!
编辑:曹钰佳
查天气
关注“广西天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