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数据研发工作逐步推进
对于气象部门气候变化业务水平的高低,数据研发这张 “牌”起到关键作用。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对高质量数据及数据集的需求尤为迫切。为此,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各相关单位以及各区域气候中心进一步加强了气候变化数据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工作,进行了长时间气候变化基本要素数据集分析,开展了区域气候变化数据集以及卫星气候数据集的建设。
据国家气候中心影响评估部副主任徐影介绍,根据IPCC评估报告提供的模拟结果,并对区域气候模式的未来气候变化模拟结果进行加工和处理,国家气候中心先后于2008年11月、 2009年12月发布了1.0版和2.0版的“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新数据集的研发为从事气候变化的科研业务人员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数据信息服务,并在国内多个部门和单位的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农业和林业的影响评估工作以及部分省级气候变化应对方案编写中得到应用,初步建立起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网站。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等单位为方便对气候变化模拟数据的使用,在深化资料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对现有数据集产品进一步完善,并全面开展新数据集的研制工作。目前,已完成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旬值、日值的积雪、冻土、地温、土壤湿度,高空规定层定时和月值数据集,以及中国地面自动站日值风数据集等。同时,对实时和历史资料以及不同观测来源的数据进行加工整合,研制出能直接接入业务系统的数据集产品。
为使得卫星的应用效益在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对长时间序列静止和极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了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据集,利用风云卫星资料进行气候变化应用研究和产品服务。在时空分辨率和数据处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在气象业务科研,特别是精细化预报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批数据集的研制也加强了各级气象部门在信息交流与共享等方面的广泛合作。
稳步发展影响评估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业务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水资源、社会经济等方面影响的评估报告均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此外,中国气象局还积极与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组织编写了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并已于2006年12月正式发布。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国家气候中心等有关单位还将继续认真做好第二次评估报告的编写工作,而区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专项项目都将为该报告提供重要的支持和补充。
在影响评估方法方面,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与国家气候中心依托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组织编写了 《气候变化的影响综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海平面、海岸带、人体健康、交通、能源和社会经济等的影响评估方法框架和使用方法。该方法的制定可以为区域 (省)级业务单位开展气候变化影 响 评 估 工 作 提 供 参考,同时也可作为区域 (省)级气候变化预估业务的质量检验标准。
在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气候中心还牵头协助区域 (省)级气象部门开展了气候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等的影响评估工作。徐影介绍说,按计划目前已经完成了松花江流域、塔里木流域、海河流域、淮河流域、三峡工程、鄱阳湖流域、长江三角洲以及云南省等8个区域、流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报告的编写,并已进入出版阶段。
省 (市)级气象部门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为提高省 (市)级气象部门的影响评估能力,国家气候中心与省 (市)级业务单位共同组织召开了各类培训和研讨班,讲授气候变化影响综合评估方法。此外,还合作开展了流域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业务系统试验研究。研发并改进了基于SWAT模型的水资源影响评估系统,并在华中区域气候中心、河南省气候中心、陕西省气候中心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