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气候变化伴随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引发的自然灾害增多对人类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到甘肃气象局视察工作时,对气象工作者提出:“气候变化问题是国际上的热点问题,你们要做好研究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为人民群众福祉安康服务。”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气象部门已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业务体系。门类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候观测系统,种类繁多、科学可靠的气候观测数据,与时俱进、稳步增强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为我国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开展铸造出坚实的 “后盾”。2008年5月,满载众望的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成立,以整合全局力量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夯实基础 气候观测体系不断完善
观测是整个气象业务服务的基础,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要首先炼好这块重要 “基石”。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气候变化中心理事吴可军告诉记者,为推进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GCOS)和中国气候观测系统 (CCOS)建设,更好地助力气候变化研究工作,气象探测中心、国家气候中心等相关单位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技术项目组,积极开展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优化工作。在气象行业专项的支持下,通过对站网布局设计的基本原则、标准以及布局方案等的积极探索,国家基准气候站网布局优化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为保证气候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国家气候观测试点也顺利开始实施。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在原有天气观测站网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评估选出试点台站,根据气候观测要求布设仪器,除进行常规观测外,还包括大气边界层观测、通量观测及脉动风观测等。新型仪器的考核工作也正在进行。 “新的气候观测网将及时传回气候变化研究所需数据资料,同时观测数据的精度更高,时间尺度更长,有效保证了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开展长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工作帮助很大。”吴可军如是说。
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空气象探测业务也得到了稳步发展,高空基准观测网的建设作为气候观测的重点部分按计划准备实施。内蒙古锡林浩特作为世界气象组织 (WMO)GCOS高空基准观测网 (GRUAN)的第一批基准探空站,将配备符合气候观测要求的精度更高的探空仪,可及时获取很多重要的气候观测数据。2010年7月,在广东阳江举办了第八届国际探空仪对比试验,我国的探空仪发挥出色,探测技术基本满足了WMO在探空方面的需求,获得了WMO和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观云测天还少不了一双敏锐的 “慧眼”——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短时间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目前已经拥有了完善的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业务气象卫星,具备了先进的天基观测能力和地面业务能力。为了及时 “追踪”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单位还开展了二氧化碳含量等大气成分的卫星遥感观测,初步满足了大气本底观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大气成分站网运行保障工作。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GCOS中国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表示,自中国气象局制定的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实施方案》颁布以来,各级气象部门观测系统建设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气候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包括基本气候变量观测能力得到提高,卫星观测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温室气体、生态观测能力逐步增强,气候观测资料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