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安徽 > 安徽首页 > 天气要闻

风云四号正式交付使用 成功监测台风沙尘等强天气

【字体:   2017-09-25 16:49:12   来源: 中国天气网  

2017年9月25日,我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正式交付用户投入使用。自今年2月,风云四号A星在成功传回第一幅包含各通道的云图后,正式进入在轨测试阶段。7月,中国气象局召开风云四号A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认为卫星已具备在轨交付条件。测试期间,风云四号A星顺利完成台风“苗柏”、北方沙尘暴、南方暴雨等天气过程监测,对提升我国预报能力提供了强大助力。

风云四号已具备交付条件 测试期间成功监测台风沙尘等强天气
2月,风云四号A星回传了第一张包含各通道的彩色合成图像。

风云四号搭载“四大神器”

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师董瑶海表示,风云四号A星上共搭载了四种仪器,包括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闪电成像仪以及空间环境监测仪。截至目前,这些仪器已经工作八个多月,目前运行非常稳定,有相当高的记录水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副所长、研究员丁雷补充说,这四种仪器主要有以下特点,仪器精度要求高,能提供最高500米分辨率可见光云图;通道要求高,在风云二号5个通道的基础上,风云四号A星上发展为14个通道,因此风云四号A星不仅能观测云、水汽、植被和地表状况,还能捕捉气溶胶和雪;全新研发,这些仪器全部属于第一次研发,比如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是世界上第一次在静止轨道上实现高光谱红外探测;自主研发,风云四号A星从基础的科研研究,到探测仪器和核心部件的研发,再到系统的集成,整个创新链都由我国自主完成。

强天气轮番登场 风云四号出色完成监测任务

风云四号A星在轨测试期间,正值季节转换,天气形势复杂,沙尘、强对流、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轮番登场。地面应用系统利用卫星获取的观测资料,实时形成专题应用服务产品,投入了试验应用。 实践表明,多通道扫描成像辐射计能更加清晰地识别出沙尘细节纹理和台风内部中小尺度云系结构,而闪电成像仪观测到的中国及周边区域闪电信息,对强天气的监测应用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风云四号A星有很高的精确度,这主要体现在抓取的天气系统结构的精度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许映龙如是说。风云四号卫星系统总师董瑶海补充道,风云四号A星每15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对地球圆盘的扫描成像,而且可以持续滚动监测。如果把卫星想象成人的眼睛的话,扫描成像速度的提高,可以让我们一直盯着一个事件观察,观察频次高,就能看出里面的细节变化。比如,台风的风雨分布、暴雨的形成发生发展过程,风云四号A星都能捕捉到。那么在此前提下,预报员可以更容易判断出未来天气趋势,特别是在未来几个小时内的天气变化。

成功监测台风“苗柏” 成像更清晰

0808
今年第2号台风“苗柏”风云四号A星动态云图

风云四号地面应用系统总师张志清说,在测试过程中,风云四号A星就曾清晰监测了今年第一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苗柏”,相较于日本的气象卫星,风云四号A星观测登陆我国台风的位置更佳,再加上风云四号A星搭载最高分辨率可达500米的成像仪,对台风的结构形状和细节观察得更加精细。

不仅可监测沙尘 还能获取沙尘发生高度

由于风云四号A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以及时间分辨率,它不仅能判断天气系统是否存在,还能判断出天气系统的空间分布。张志清说,在北方今年第一次沙尘过境过程中,地面很多监测站都没有看到沙尘。那沙尘跑到哪儿去了?原来,有一个温带气旋把沙尘带的非常高,部分比云层还高,近地面完全观测不到,可风云四号A星监测到了这个细节,也为我国环境监测增加了新的能力。

提升降水过程监测及预报能力

风云四号A星上的多通道还为预报员观测降水提供了更多依据。张志清举例说,原来根据风云二号云图做天气分析的时候,想要清楚地判断冰云和水云位置,并根据两者间是否存在转化来判断下雨,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水平,只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才能做到。但现在风云四号A星成像仪通道多了,专门有看冰云的通道和水云的通道,冰云和水云的转化是非常清晰的,这将提升我们在暴雨过程中的服务能力。

许映龙补充道,在测试期间,闪电成像仪也成功监测到了闪电的发生,这对于我们观测强对流天气是非常有用的。

风云四号A星不仅可以为提高气象服务提供助力,还能为环境监测、水体监测等提供监测数据。张志清介绍到,根据风云四号监测数据做出来的产品不仅可以用在天气分析预报上,还可用于沙尘、水体等环境监测,同时在火灾、洪涝等减灾防灾工作中也能用上风云四号A星的产品。

作者: 12_anhuizhan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