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完美落幕。凝望被灯火装饰得格外耀眼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天气再次成为大冬会的焦点。为了让大冬会赛事顺利进行,从2004年哈尔滨申办大冬会开始,气象部门一直在为这一天的到来筹备着,气象保障更是以奥运的标准服务大冬会。而这场体育盛事的完美落幕也再次证明气象部门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天公作美助力开闭幕式舞台
4年磨剑终出鞘,2月18日20时,哈尔滨的夜空因为冰雪之梦的实现而闪光——第24届大学生冬季运动会在这里完美开幕。夜幕下的冰城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没有影响点燃圣火,烟花也分外夺目。而闭幕式期间的天气也很好,没有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冰城呈现出别样的“视觉惊喜”。伴随着闭幕式绽放的烟火,这也意味着大冬会所有的冰雪赛事已经结束。虽然大冬会的赛期没有奥运时长,但赛事惊险刺激;虽然开闭幕式舞台没有那么气势恢宏,但精致的设计和创意营造出了另一种璀璨。相信人们一定会象记住奥运会一样记住大冬会每一个经典的瞬间!
赛事精彩刺激 天气基本配合
本届大冬会是中国继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后的第一个综合国际赛事,比赛的规模和项目设置都是大冬会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届。回顾为期11天的赛事,天气条件也曾让运动员们在哈尔滨的冰雪世界中纵横驰骋,争创佳绩。
美丽的亚布力和帽儿山作为雪上项目的两个赛场,天气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说,比赛期间,亚布力赛场2月18日、23日、26日、27日天气不错,风平雪静。此外,19日下午亚布力虽有雪花飘落,但并未对比赛和运动员训练造成影响。
相对于亚布力来说,帽儿山的天气一直显得平静很多,可谓“风调雨顺”,没有赛事因为天气而被调整。据帽儿山和亚布力两个赛场的监测点数据显示,自开赛以来空气质量连续良好。而哈尔滨市区的空气也不错,与去年同期相比,污染指数明显下降。
风吹雪舞打乱部分赛事原计划
大冬会的雪上项目很依赖天气。自开赛以来,赛场天气仿佛“兴奋过度”,风雪轮流登场,几次打乱部分雪上赛事。
2月20日,对于跳台滑雪项目的运动员们来说是颇具戏剧性的一天。原定于12时30分进行的跳台男女个人K90决赛一推再推,直至由于天气原因最后取消,转而改在21日上午举行。当天13时,跳台赛场天气突变,狂风呼啸而至,现场便携式仪器测得瞬时最大风力超过10米/秒,地面的积雪被狂风吹至赛场内。此后,风力略有减小。在把赛场简单清理之后,比赛进行了一轮试跳,数分钟后,中国队队员马云珊率先开始第一轮比赛,但起跳后在空中受大风影响失去平衡,未能安全落地。为确保安全,组委会将比赛推迟至15时进行。后来发现风力一直未减弱,组委会暂停比赛。
22日虽然阳光明媚,但风力格外大。从早晨开始赛区各赛场风力加大,瞬时风速达到了10米,高山滑雪起点瞬时风速甚至达到了20米。跳台滑雪和北欧两项比赛因为风力加大而停止了比赛,高山滑雪因为风力加大无法开通索道,因此,除了自由式滑雪的空中技巧比赛因为风力较小能够正常进行外,其它上午进行的比赛都推迟至23日。非常值得一提的是,22日唯一进行的空中技巧女子个人赛中,中国队的“雪上公主”们克服恶劣天气,包揽了前三名,使中国队成为了当日征服赛场的主角。
此外,由于天气情况,早在19日,组委会就把原定于21日上午举行的男女高山滑雪女子滑降比赛计划改为20日上午举行,之后又因为19日夜间降了3到4厘米的雪,导致高山速降雪道积雪很厚,无法在短时间内清理干净,且加上20日风力较大,能见度低,赛事再次改到下午进行;原定于21日上午9时30分进行的越野滑雪比赛由于气温偏低而被推迟到10时30分举行;原定于25日11时举行的跳台男子个人K125比赛也改为23日进行;24日降雪再次席卷亚布力,虽然给运动员带来点麻烦,但没有影响赛事。原定于25日上午举行的跳台K90比赛因风大推迟到下午,而越野比赛和男子大回转在经历了短暂的“风波”后,比赛如期进行。
应对天气 赛场设置“秘密武器”
为应对冰城变化多端的天气,各个赛场特别设置了“秘密武器”。雪上项目对天气变化较为敏感,为保障大冬会赛场的用雪要求,除人工造雪外,气象部门还做好了人工增雪的准备。亚布力赛场的各个雪道上每隔80米处,设置了一个连接造雪机的分水泵,由计算机集中控制。而为造雪机供水的管线全部埋置于地下并进行保温处理,防止冷冻结冰导致造雪系统失灵。与自然降雪比较,造雪的松软度、湿度、雪质、平整度等标准更适合于雪上运动项目。据悉,这种装置有助于延长滑雪时间,使亚布力滑雪场的“雪季”延长到每年4月底。
对于冰上项目来说,室内气象条件也同样影响着运动员的发挥。如:温度过高或湿度过大都会影响人体排汗和散热。尤其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运动员来说,本来就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如果室内条件再不适宜,就很容易影响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发挥。为了能让运动员和观众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体育馆特意设计了国际冰联最先进的冰面制冷系统。赛场上冰面的温度保持在-6℃,而观众席的温度则在20℃左右,且每个观众坐席下方还有中央空调的供暖系统,实现了“一个赛场两种室温”。这样运动员们就可以放心大胆的驰骋在场馆赛道上,创造冰上的速度奇迹。
天气唱主角 奥运气象标准服务大冬会
从大冬会开始正式训练,无论是在训练场地还是气象台的各办公楼,天气预报公告均在醒目的位置出现。在亚布力新闻中心,随处可见的高清电视也播放着气象节目,赛场内的广播滚动播报天气预报,为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服务。整个滑雪场,天气预报信息可谓“无孔不入”。
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冬会,哈尔滨市气象局建立了大冬会气象监测网,将气象要素预报精细到滑雪赛场的每条赛道。亚布力的5条雪道、帽儿山的2条雪道及U型槽附近共布设了13套五要素(风向、风速、温度、湿度、雪温)自动气象站,该雪上气象要素监测网覆盖了雪上比赛所必要的空间密度以及要素种类。在哈尔滨市理工大学滑冰馆等三个滑冰馆安装了三套四要素(冰温、温度、湿度、气压)自动气象站,实时监测市内冰上项目场馆内气象信息。同时,针对组委会和各运动队的需求,气象部门还专门在比赛现场安装了便携式自动气象站,为赛程提供高度精细化的气象保障,让所有赛场的天气变化尽在掌握。
赛程依靠看天“发令”。亚布力赛区气象服务中心的气象专家们,每天都和中央气象台、黑龙江省气象台、牡丹江气象局、尚志市气象局和帽儿山气象局进行常规性可视化天气会商,进行天气预报。如果有对比赛产生影响的降雪和大风等情况,则要进行临时天气会商,及时预报并提供给组委会。得到会商结果和移动气象站的传输结果后,气象服务中心每天还做两种预报:3日滚动预报和3小时预报。(3日滚动预报,即每天预报当日、第二天、第三天的天气情况;3小时预报,即把一天的预报时间按每3个小时分成一个时间段,专门预报该时间段的天气状况,这是一种精细预报。)
平日里的天气预报是12小时预报。气象服务中心专家每天要参加比赛项目领队会,解答技术代表提出的具体气象问题,为每个专项竞赛委员会随时提供气象素材,为赛程调整提供决策依据。除此之外,气象服务中心向每个赛场派出现场测报专家,通过接收服务中心数据实时提供现场的风力、风速、气温、能见度等状况,另外还要按各竞委会的需要,及时监测并提供雪颗粒大小、雪片状或晶状等雪质状况,然后按当时天气变化,随时订正预报。
此外,气象观测员会每隔半小时制作一份赛场天气实况专报,其中包括天气情况、风向、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最小风速、相对湿度、气温、雪温八种实况数据。天气实况专报也是裁判员判定运动员成绩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