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专题 > 天气专题 > 高温 > 2009江南华南持续高温

热浪席卷南方 高温仍将持续

【字体:   2009-07-14 16:35:5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中国天气网讯  当江淮地区的梅雨仍滴滴答答意犹未尽时,高温伏旱天气早已开始在江南和华南地区悄悄蔓延。

7月10日11点09分,江西电网再次刷新前一日创下的862.7万千瓦的用电负荷历史最高纪录,当日全网用电负荷达879.2万千瓦,这是江西电网在6月19日、7月9日之后,今年第三次改写用电负荷历史纪录;7月12日长沙市区部分站点记录的最高气温达到42℃,是长沙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排名第三的夏季高温;在杭州,山洞避暑则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市民选择在西湖边的天然山洞或免费开放的人防工程内“安营扎寨”。

这场7月5日以后开始的高温,至今仍未有偃旗息鼓的迹象。

热浪席卷南方 高温仍将持续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杨贵名(摄:张蕾)

南方高温比往年平均高一两度

“高温天气在这个季节里应该说是比较正常的”,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杨贵名说。

根据十天来平均温度的统计,南方的高温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江南和华南北部,“年年这个时候都会有高温天气,今年与往年相比平均高了一两度”。

与北方被大陆干暖气团控制的干热天气不同,江南地区的高温天气主要是由热带海洋性气候控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因而比较闷热。“南方蒸,北方烤”,说的便是南北方这种不同的特点。

梅雨期短 江南提早入伏

“今年唯一不太一样的是江南的梅雨期相对比较短”。大范围的降水必须由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与暖湿气团相互作用才会产生。“所谓梅雨,就是冷暖气团交汇的地方基本上停在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基本上每天都在下雨,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但今年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雨带却并不稳定,“一开始在华南,7月3号4号那两天广西一带雨下得比较大,5号后移到了北方的淮河流域、四川盆地中部”,预计15日淮河以南地区也将结束梅雨期。雨带的北移使得江南地区比往年平均提早两三天进入了梅雨之后的高温伏旱期。

江南和华南的高温天气甚至达到了热浪的级别。在气象上,“热浪”通常指大范围的持续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台风多发季里高温并未缓解

台风通常会带来丰沛的降水,而且由于这些降水是来自一千米以上的高空,温度较低的雨水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炎热。但这段时间台风的陆续登陆却并没有给这些地区的情况带来多少缓解。杨贵名解释说这一方面是由于台风的强度比较弱;另一个原因是较强的副热带高气压坝和海拔1500米左右的南岭地形阻挡了台风的深入,台风只能影响到华南沿海地区,因而对江南高温的缓解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热浪席卷南方 高温仍将持续
浙江出现高温天气,水上乐园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堂。(图片来源: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高温仍会持续 范围将继续扩大

高温天气每年都会发生,通常七月中下旬至八月上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高温伏旱期。“如果某一年长江流域没发生高温,老百姓都会恐慌的。”杨贵名说华北的雨是“七下八上”,也就是说北京、河北、天津、山西以及东北地区的雨季是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那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里,长江流域、河南、安徽、江苏都在承受高温的煎熬。“要等到华北的雨季结束,雨带开始往南移,南方的伏旱才会结束。”

他预计目前这种天气还将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而且从16日开始,高温的范围将会向西、向北扩大,“向西可能会到四川盆地,向北则意味着河南、安徽这一带都可能进入高温期”。

气象小知识:

高温预警信号

相关阅读

湖南江西浙江重庆等部分将有38℃高温

湖北本周高温持续 武汉晴热依旧

浙江本周依然晴热当道 防暑降温别忽视

江西持续高温 南昌电网力争不拉闸限电

高温橙色警报:湘赣浙南疆等部分有高温

炎炎夏日 高温天气注意防暑

编辑:超级管理员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