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干旱发生频繁。东北的西南部、黄淮海地区、华南南部及云南、四川南部等地年干旱发生频率较高,其中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云南北部等地达60%~80%;我国其余大部地区不足40%;东北中东部、江南东部等地年干旱发生频率较低,一般小于20%。由于降水不均,每个季节都有一些地方发生干旱。全国各地皆以冬春旱或春旱发生的机会最多,持续时间最长。2006年的川渝高温干旱和和去年入秋至今年上半年的西南严重干旱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完善高温预警机制和灾害应急体系
应对极端高温天气及其造成的极端高温事件,首先要注重综合减灾,完善高温预警机制和灾害应急体系。从极端高温天气气候事件对工农业生产以及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严重影响来看,高温预警非常重要。应加强对极端高温的监测、预测、评估及相关研究,建立健全高温预警机制。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信息,普及相关防御知识,让各方面及时做好防暑降温准备。尤其是极端高温天气脆弱区应注重综合减灾,建立高温灾害应急机制,加强民政、卫生、水务、电力、交通、城管、建设、公用事业等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应急协调。此外,要加强对城市困难群体应对高温的社会救助,保障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强科学调度,保障能源和水资源安全。城市建设注重科学规划,以改善小气候。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
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
无独有偶,去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2009年秋季以来,西南地区大部降水比常年同期偏少3~9成,尤其是云南和贵州大部降水持续偏少,发生了历史同期罕见的大范围秋冬春连旱。西南地区严重干旱暴露出我国水资源丰富地区在旱灾方面的脆弱性和水资源管理上的问题,同时也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针对农业水资源管理相关的业务技术研究与气象服务方面较为薄弱,尤其是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水分管理与水资源有效性的评估方面的气象业务服务较为欠缺,从2006年的川渝干旱到2009年黄淮麦区冬旱和东北地区的夏秋旱,均警示我们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在一些地区不常发生干旱的季节,甚至是雨季也会有严重干旱发生,因此,我们对水资源的有效贮存与利用的研究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而需要将研究扩大到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和不同的农业生产时段,加强对水资源管理的气象服务,使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水分得到有效贮存和利用,以保障干旱来临之前,水利设施发挥蓄水抗旱作用。
进一步推广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技术。例如现在全国部分区县已经建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是农业气象墒情观测的革命性变革,是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重要基础。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有利于方便快捷地获取墒情信息,为各级领导组织指挥农业生产、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导农民进行浇灌和施肥等田间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对于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能力和气象服务服务工作水平、更好地为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服务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农业干旱发生和影响的机理十分复杂,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对象不同,气候特点各异,对于地形复杂的云贵地区,特殊农业结构和土地类型等使得农业干旱监测、预报、评估比其他区域具有更大的难度。此次干旱服务中也曾出现某些指标、方法不够细致,不能完全反映当地旱情的问题,需要我们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农业、经济等特点,对农业干旱的监测、预报、评估的技术方法进一步细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干旱监测预报评估指标与模型研究。此次干旱在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全面影响的同时,对农民生活与经济收入、生态环境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还应加强干旱对“三农”的评估,尤其是干旱影响的持续性和后效应,提高农业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指导性,使其在抗旱救灾中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