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中国天气网>青海 > 青海首页 > 天气资讯

508公顷!湟水绿韵

【字体:   2020-06-08 10:35:07   来源: ​西海都市报  

湿地公园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好像是一个人的肺,持续提供着新鲜空气,维持肌体的正常运行。正因为大大小小的一处处公园湿地,西宁这座美丽的生态城市更加富有生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隐藏着的中央公园集森林、湿地、绿道、景观于一身,它就是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

身边的中央公园

清晨,西宁市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海湖湿地片区从晨曦中醒来,森林里各种鸟鸣清脆婉转。

位于西宁市通海桥段的湟水湿地公园,绿道上有不少市民在漫步、骑行。一路走,一路风景变换,前夜的一场雨,让这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湿润。

正在晨练的李先生说:“这个公园太美了,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花花草草,仿佛身处森林,实在令人陶醉。”

家住海湖新区海宏一号小区的郑先生,闲暇时常在周边散步,他无意间走进湟水河畔的湿地公园,发现这里绿树成荫,花开满园,还有很多叫不上名字的野生鸟类。于是,每天早晨漫步中央公园,成了郑先生的习惯。慢慢的,他更加了解更加依恋身边的这座中央公园。

鸟类的家园

湟水河缓缓东去,河道两侧,形态各异的湿地湖泊点缀其间。高大的树木,为人们撑起一片片绿荫。树林间,不时有鸟儿飞过,湿地中有许多水鸟安家。

当下,正是各种水鸟宝宝的出生季,湿地的芦苇荡中不时传来鸟宝宝和鸟妈妈间的窃窃私语。水面上,鸭妈妈带着成群的鸭宝宝在水中觅食游弋。

提起西宁公园绿地中的鸟儿,西宁市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自2012年起,观鸟志愿者开始对南北两山、湟水两岸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海湖湿地段、宁湖段、北川湿地段开展监测。目前,观鸟志愿者共监测到各种鸟类187种,其中雁鸭类共有30种。

王舰艇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鸟类在海湖湿地安家落户。鸥类每年十一月至次年五月大量迁徙到湟水河沿岸的滩涂湿地,今年监测到的有近千只。渔鸥、绿头鸭、斑嘴鸭,作为湟水河流域老住户,近年来数量有所增加。黑水鸡、白骨顶、凤头鸊鷉也已在湿地安家落户繁殖。今年还记录长尾鸭、角鸊鷉、黑颈鸊鷉、白额雁、小太平鸟、白腰杓鹬、翻石鹬、星头啄木鸟、白眉姬翁、欧亚鵟等一批新的鸟种,其中还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尾海雕,新发现让记录者十分兴奋。

“近年来,鸟的品种和数量都有所上升,这是西宁市河流保护和湿地建设的成果,也是西宁市民对于野生动物和鸟类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明证。”王舰艇说。

总面积508.70公顷

据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张志法介绍,2009年,西宁市启动了以海湖湿地公园为代表的湟水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探索实践,2012年,以湟水流域城区段现有河流型湿地为基础,向国家林业局申请设立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开展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建设范围为西宁市区内湟水河流域,即湟水河及其一级支流北川河,包括湟水河流经城区的39.1公里范围,北川河流经城区的10.8公里范围,以西宁人民公园T字形水系的河道为中心,北至北川河康家桥,南至南川河与湟水河交汇处,西至湟水河解放渠进水闸,东至湟水河小峡口闸亭,规划范围总面积508.70公顷。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来,西宁市相继实施了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休闲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湟水河湿地海绵化改造及景观提升、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了海湖湿地、宁湖湿地和北川湿地三大片区。湿地面积从241.41公顷增长为374.57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2.53%。

生态宜居,和谐共生

2018年,湟水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试点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其中海湖湿地总面积146公顷,集湿地保育、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是湿地生态展示示范基地。

公园内二十余个湖泊星罗棋布,为市民提供名了休闲娱乐的空间,同时也给众多的野生鸟类提供了栖息地。

针对鸟类,公园在建设之初就确定为野生鸟类提供栖息条件的理念。具体方案包括建鸟类生境岛、种植芦苇、香蒲等挺水植物,为鸟类提供栖息筑巢的空间;引种海棠、山杏、山楂等结果植物,为鸟类提供了食物补充。同时,园区成立湿地管护队伍,防止捕鸟、捕鱼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

张志法说,2012年起,他就关注公园里的野生鸟类情况,伴随着公园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野生鸟类的品种数量逐年增加。(海东)


编辑: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5)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青海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