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座谈会在京召开(摄影:刘珺)
中国天气网讯 3月23日上午,为庆祝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40年,中国气象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召开座谈会,回顾中国气象卫星事业40年奋斗历程,纪念广大航天和气象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贡献,谋划新时期中国气象卫星事业前景。
座谈会上,航天和气象科技专家们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气象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据悉,我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接收利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并同步开展研制自己的气象卫星。四十年来,我国的气象卫星事业发展迅速,截止至2010年底,已成功发射了11颗气象卫星,目前6颗卫星在轨运行。静止气象卫星实现了双星观测、在轨备份,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更新换代和上午、下午星组网观测。
我国的气象卫星已实现了业务化、系列化的发展目标,实现了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益。我国已成为国际上同时拥有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的少数国家和地区之一。世界气象组织已将我国风云卫星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使我国风云卫星成为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随着风云气象卫星系列的发展,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业务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国家级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为主体,以北京、广州、乌鲁木齐、佳木斯4个国家级接收站和瑞典基律纳组成接收站网,并与31个省级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和2500多个卫星资料接收利用站组成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除接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外,还接收利用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和组织的多颗卫星资料。
中国气象局院士许健民(摄影:刘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总师李卿(摄影:刘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院士张履谦(摄影:刘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院士孙家栋(摄影:刘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表示,“随着风云气象卫星的业务化,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目前,风云气象卫星已经在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环境监测、资源开发、信息传输、科学研究等多个重要领域,以及气象、海洋、农业、林业、水利、交通、航空和航天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应对防范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生态遥感监测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环境遥感监测和环境灾害监测预警、海洋遥感监测和海洋灾害监测预警、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和粮食产量监测预报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98年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投入运行以来,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的292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的93个台风监测无一漏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首都庆祝活动、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的重大气象服务保障中,风云气象卫星功不可没。初步估算,我国气象卫星投入产出效益比超过1:40。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摄影:刘珺)
随着我国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的成功发射和业务稳定运行,我国风云卫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已被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与欧美等国的气象卫星一起,形成了对地球大气、海洋和地表环境的全天候、立体、连续观测的卫星观测网,大大增强了人类对地球系统的综合探测能力。美国、欧洲、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气象、环境部门、大学和科研院所都在接收和利用我国的风云卫星资料。另外,我国还向亚太空间组织成员国赠送了17套接收设备,使风云卫星数据在亚太地区地区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接收我国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近百个,我国的风云卫星正在为世界许多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未来10年,我国的气象卫星无论在质量和规模上都将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将通过风云二号03批、风云三号02批、风云四号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实现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发展的新目标。”到2020年,还将实现静止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实现极轨气象卫星上午星、下午星和降水测量雷达星三星组网观测,卫星观测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资料同化中占有的比例明显提升,在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生态、海洋等方面的监测能力明显加强。
气象部门将继续以服务国家、支撑发展为己任,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气象卫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应用能力和效益,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