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的氣象觀測工作始於1861年,最初主要由當時駐守的葡萄牙海軍負責,雖然觀察並不固定,測站位置亦曾多次遷移,但可說歷史悠久。1952年在東望洋山上正式成立“澳門氣象台”,觀察工作漸趨完善和穩定。其后於1966年遷往大炮台時改名爲“地球物理暨氣象台”,直至90年代,由於本澳的社會和經濟發展,氣象服務需求日益增加,於1996年7月遷往氹仔大潭山現址。1999年12月20日由於澳門回歸祖國,正式改名爲“地球物理暨氣象局”(簡稱氣象局),是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的法定部門,隸屬於運輸工務司。
氣象局坐落於氹仔之東巅,遠眺澳門半島,俯瞰鄰近的澳門國際機場,總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尺,除了三層高的辨公大樓外,還有标準的氣象觀測坪及四十多公尺高的「多普勒」氣象雷達塔。在組織架構方面,氣象局總部内設有三個處﹝氣象處、資訊處、儀器暨維修處﹞、四個中心﹝氣象監察中心、氣候暨大氣環境中心、處理暨電訊中心、地震監察中心﹞及一個行政暨财政部。此外,在澳門國際機場内還設有航空氣象中心,專責提供航空氣象的相關服務。
目前,氣象局除在總部設立了完善的監測儀器外,在各區還設立了十多個自動氣象站,形成完善的監測網絡,爲分析研究、以及日常的氣象監測和預報工作提供重要依據。同時,氣象局還肩負起澳門的空氣質量監測、地震監測及地球物理等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