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百年风云 迎蝶变人生(1/14)
长春气象站的百年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绪年间。1908 年(光绪34 年)11 月20 日,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侵略者为满足其吞食东北的野心,在长春所谓满铁附属地西一条街,设立了“ 关东都督府观测所长春支所”,这便是长春气象站的前身。图为长春观测支所,位于今长春西一条街与四平街交汇处,1919年落成。
2017年06月26日 14:041932 年,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次年在长春成立了中央观象台。1936 年9 月1 日,站址被迁至长春南岭郊外。随着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的成立,东北地区的气象观测台(所)逐步增多,基本上构成了完整的观测网络。图为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解放后为长春气象仪器厂所在地,位于今亚泰大街自由大路口东南方
2017年06月26日 14:05通过设于各地的地方台站,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每日使用电话和电报汇总定时观测数据,并通过和日本、中国其他地区及远东各地交换气象实况信息,制成每日气象图,预报新京及全满的气象概况。图为30年代中在西广场的气象观测所
2017年06月26日 14:06成立伊始,伪满洲国中央观象台就开始编撰满洲气象月报和年报。除此之外,作为伪满洲国的中央级单位,这里还设置了气象技术员养成所、气象研究所等培训和研究机构。图为老业务楼
2017年06月26日 14:06虽然历经清朝灭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历史变迁,但由于战争军事需要,长春的气象观测业务几乎未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前40 余年的地面观测历史,让长春气象站积累了丰富的气象资料。图为伪满观象台 解放初期气象训练队址
2017年06月26日 14:07新中国成立后,气象事业百废待兴。有着良好观测基础条件的长春气象站也投入新中国建设服务中。从1949 年12 月1 日开始,长春气象站每天定时开展6 次地面观测与统计,拍发4 次绘图报;从1954 年开始,每日增加四次补充观测并拍发绘图报;从1951 年11 月开始进行高空清晰观测。图为1957年3月,观象台从这里迁移至长春市西郊
2017年06月26日 14:08“ 文革”结束后,中国进入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年代。长春气象站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1987 年,长春气象站被正式命名为长春国家基准气候站,开始每日24 次基准气候观测。1990 年1 月被列入全球基准气候站网点。图为60年代末长春气象站
2017年06月26日 14:09进入上世纪80 年代,长春气象站开展了大规模基本建设。1984 年启动办公楼、锅炉房建设,1987 年建成后,办公面积达470 平方米;1989 年由挑井水升级为自来水;1992年进行路面硬化……一系列投入使得办公环境、居住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也让长春气象站的职工为之振奋。图为观测员粉刷小观测场围栏
2017年06月26日 14:12环境改善的同时,观测技术手段也不断进步。从1986 年开始,长春气象站开始使用PC-1500袖珍机进行查算编报,结束了近80 年的手工查算编报方法;1990 年配备了286 微机用于查算编报;2002 年建成了CAWS600SE-I 型自动气象站,并且一直保持人工观测和自动24 次定时观测的双轨道业务。图为20世纪90年代,长春气象站更新技术手段,用微机取代PC-1500袖珍机编发报。
2017年06月26日 14:13005年7月,长春气象站被命名为长春市气象探测中心(以下简称探测中心),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图为20世纪90年代,工作人员进行高空气象探测。
2017年06月26日 14:15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探测环境面临遭破坏的危险。探测中心多次联合长春市气象局执法大队,与违规建设的开发商据理力争。图为F波段雷达
2017年06月26日 14:17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探测环境面临遭破坏的危险。探测中心多次联合长春市气象局执法大队,与违规建设的开发商据理力争。图为F波段雷达
2017年06月26日 14:17伴随着气象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探测中心的探测手段和内容发生了质的转变,气象探测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图为全自动GPS探空气球试放成功-长春
2017年06月26日 14:18近几年,长春气象站增加了微波辐射、风廓线、全自动GPS探空系统观测,气象探测资料在国防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精细化预报、气候资源开发与利用、气象科研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百年老站,蝶变新生。图为全自动GPS探空系统远程监控平台
2017年06月26日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