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您的到来!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English Version 繁體中文
天气预报 北京 上海 广州 福州 重庆 西安 南宁 深圳
中国天气网 > 首页 > 历史数据

海洋:种群数量萎缩 大型海洋生物正面临饥饿

【字体:   2009-03-10 07:59:30   来源: 人民网-环保频道  

鱼群

图片来之于网络

当全世界的海豚、鲨鱼以及其它大型海洋生物可能面临着饥荒。它们的食物——小型的、难以观察到的鱼类食物——正日益减少。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过度捕捞使得它们的食物来源渐渐萎缩。

据加拿大新闻网报道,国际自然保护组织“俄刻阿诺”的科学家3月2日发布了一项报告,称他们发现数个海洋物种的体型变瘦弱了,繁殖趋缓,有些种群数量萎缩了,这都是因为它们的食物来源正被捕捞一空。

该报告的作者、“俄刻阿诺”的海洋生物学家玛戈特·斯泰勒斯(MargotStiles)在华盛顿告诉记者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范围内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大型海洋动物正面临饥饿,这绝对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

研究者们考察了作为食物来源的物种的健康状态,诸如鲱鱼、鳕鱼、鲭鱼、鱿鱼以及秘鲁鯷鱼,以确定过度捕捞会对依赖这些食物来源的大型掠食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分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之后,研究者发现上述水产品的大多数都被水产业捕捞殆尽,只剩下20%还能维持作为大型掠食动物的食物来源。

在加拿大,科学家们称圣劳伦斯海湾的大西洋鳕鱼正变得极为瘦小,因为它们现在很难找到像香鱼科的小海鱼那样的食物;在马里兰的切萨匹克湾,条纹鲈鱼也变瘦弱了,因为其食物来源鲱鱼和凤尾鱼的数量正在萎缩;在地中海,海豚种群里广泛存在的问题是营养失调或者病态,因为它们缺乏营养,而且很容易为疾病困扰。

鲸也面临同样的觅食困境,研究人员说这可能会影响到它们的生命力和求偶意愿。对于许多濒危的鲸类来说,逐步减少的食物来源意味着它们的种群数量将难以恢复。斯泰勒斯还说,海鸟也明显遭受了严重打击,因为无法保证食物来源,它们都不再选择配偶。她举例说,挪威的海鹦鹉在一年里的雏鸟孵化数量已经下降了64%。

问题是,当大型动物的食物来源逐渐枯竭,渔民却把目标对准海洋食物链的更下方,捕捞更小的鱼类,生物学家警告说,如果渔民在海洋里过度捕捞,可能全世界海洋里就不会剩下什么了。

现在每天捕捞上岸的食用鱼类,例如北欧蓝鳕、鲣鱼和鲐鲅鱼,其捕捞量比1950年增加了四倍,而每年细小的秘鲁鯷鱼的捕捞量达到1000万吨。世界上最大的十个渔场里面的七个都不是出产大型鱼类,而是那些小型的鯷鱼、鳕鱼和大西洋鲱鱼等。

而对于大西洋里的渔民来说,鲱鱼种群数量的逐步下降将会影响到以之为食物来源的金枪鱼的产量。斯泰勒斯最近在罗马召开的联合国世界渔业现状会议上发表论文说:“金枪鱼基本依赖捕食鲱鱼生存,所以很多渔民担心鲱鱼捕捞会夺走金枪鱼的食物来源。”

论文还指出,水产养殖业可能是过度捕捞的最大策源地,小型鱼类捕捞量的81%都被加工成鱼粉或者鱼脂用于喂养水产养殖鱼类。她说:“这才是渔业捕捞的根本需求。人们吃沙丁鱼,但这并非过度捕捞的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水产养殖业的需求。”

气候变化也对作为食物来源的鱼类造成了损失,这些鱼类比那些大型掠食动物对海洋温度的升高更为敏感,如果世界上的水温持续变暖,科学家们担心食物链底端的鱼类将更难以恢复其种群数量。

研究者呼吁世界各国政府更谨慎地管理小型鱼类捕捞业,对热点地区加以保护以使鱼类能够产卵,并禁止捕捞初生小型鱼类。斯泰勒斯说:“我们的请求是,我们应该更负责任地捕捞,给鲸、海鸟还有金枪鱼也留点食物。”

斯泰勒斯说:“我们不能再允许更多地捕捞小型鱼类了,我们总是认为它们物产丰富,会很快恢复种群数量,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耗尽了它们自身恢复的能力。”她说,我们在处理渔业方式上的变化需要再加以改变,“我们只需要停止捕捞初生小鱼就够了,因为我们已经捕捞了所有大鱼。”


 

相关报道》》

全球变暖使大马哈鱼染病

科学家预测气候变化影响1000多种鱼类的分布

气候变暖将改变部分鱼类性别比例

编辑:超级管理员
收藏此页】 【打印

气象服务

气象服务热线
拨打400-6000-121进行气象服务咨询、建议、合作与投诉
天气预报电话查询
拨打12121或96121进行天气预报查询
手机查询
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登陆中国天气WAP版查看各地天气资讯
关于我们-营销中心-广告服务-联系我们-人员招聘-网站律师-客服中心-会员注册-中国天气通-mobile版-微天气-使用帮助-网站地图-版权声明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与商务推广: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郑重声明:使用本站天气信息,请与本站联系获取天气信息使用授权 授权邮箱 :service@weather.com.cn

京ICP证010385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