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进入地震频发期尚无定论 科学认识地震灾害

2011-04-12 09:07:44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字体

2011年1月19日,巴基斯坦西南部偏远地区发生里氏7.4级地震;2月22日,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基督城发生里氏6.3级地震;3月10日,中国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9级大地震引发海啸;3月25日,缅甸东北部发生7.2级地震;4月2日,智利西部发生6.0级地震;4月7日晚日本东北部又发生7.4级余震,而就在当天,墨西哥东南部发生6.5级地震。4月10日,中国四川省炉霍县发生5.3级地震。

面对近期频繁发生的地震,人们调侃道:“地球被调整为振动模式”。还有一些网友表示:“2012真得要来了吗?”如何认识科学地震灾害,怎样有效防震避震,本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市防震减灾宣教中心副主任张晓南。

何为地震多发期目前还无科学定论

采访.jpg
北京市防震减灾宣教中心副主任张晓南接受访谈。

张晓南先生表示:“根据统计,地球平均每年发生的地震多达500万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为18至19次,而8级以上地震平均为每年1至2次。500万次地震中,其中99%的地震是仪器可以监测到,但对人类毫无影响的。可以说,在我们两个人交谈的时候,可能我们脚下就发生了地震,但它不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破坏。”

“人们感觉近期地震多发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近期地震发生次数确实比较多;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媒体传播方式越来越发达,人们得到消息的渠道多源化,因此更多的地震消息被公众所知;最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吃饱穿暖之余,更加关心自身安全、公众安全和国家安全,因此对地震消息比较敏感。”

“至于近期地球是不是进入地震多发期,这个很难下结论。因为何为地震频发期,即多长时间内发生多少次地震就定义为地震频发期,现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

面对网友的种种疑问,张晓南主任表示:“目前公众对于地震的恐慌还是源于地震的预报难度。目前,全球科学界对地震发生原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能说明地震原因。现在通用的说法之一是板块学说。即科学家人为得将地壳划分为几个板块,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碰撞会产生地震活动。

人类目前的认知能力对地球内部活动的机制原理还很少,因此地震预测或预报也是人类的难题之一。”

地震与自然界异常现象无因果关系

而地震发生之前的出现的异常现象是否能预示地震,这个也很难一概而论。比如在某些大地震发生之前,自然界的确出现过异常现象。比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前,天气异常炎热;而在1975年2月辽宁海城大地震之前,正在冬眠的蛇突然开始活动。但张晓南主任表示:“这些事例并不能说明自然界出现异常现象就一定会出现地震,这两者并没有因果关系;另外,甄别判断哪些异常现象预示着地震,这也是目前科学界的难题”。

科学认识地震灾害
资料图片: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大量汽车和房屋被冲进海里。

“针对地震预报,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地震可以预报;另一种则是地震不可预报,目前这种观点较为主流。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前者不够全面,后者过于绝对。在我国,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但预报难度很大。根据历次发生的地震总结规律性的东西,预报以后的地震,被称为经验预报;另一种则是前兆性预报,即观察地震前的异常现象,包括天气、水文以及动物表现等,另外还有用仪器监测的地震微观前兆,如地层地理结构的变化、地质形状变化、温度变化等。与天气预报不同,目前气象工作者可利用卫星、气球等仪器来观测云层的变化,但以目前人类的技术水平,还不能深入地壳了解、观测地球内部运动的机理,因此地震预报较难。另外,本身大地震就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对于从事地震预报的科学家来说,其经历一次大地震的概率微乎其微,因此,他本身的一些经验经历也不能很好的运用于地震预报。

 

上一页12下一页

查天气,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张慧媛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相关新闻

更多>> 生活旅游

  • 冬至大如年 北方食饺子南方吃汤圆
  • 冬至养生宜遵循“冬藏”原则
  • 天寒地冻 怕冷人群应如何改善?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