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普再添新阵地 中国科技馆气象展区对外开放 

2013-03-23 13:43:48 来源: 中国天气网
字体

中国天气网讯 3月23日,“世界气象日”之际,中国科技馆气象专题展区正式对外开放。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参观展区。该展区将成为普及天气现象基本原理、传播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科普阵地。

气象科普再添新阵地 中国科技馆气象展区对外开放
3月23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左)、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徐延豪(右)在中国科技馆进行会谈。

展区开放之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徐延豪举行会谈。会谈中,徐延豪高度评价了中国气象局在气象科普方面所做的工作,认为该展区能更好地普及大气知识,使公众了解天气预报、气象灾害的成因和防御等,将在防灾减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郑国光局长也对中国科协、中国科技馆对气象科普工作的大力支持以及双方工作人员在展区的筹备和建立过程中的高效率合作表示赞扬,认为该展区将成为气象科普的又一重要载体。

会谈结束后,现场人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共同参观了气象专题展区。

展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中国科技馆常设展厅三层A厅东北角,由“气象万千”、“风云际会”、“身边气象”3个主题的气象展品组成,包括小球大世界、大气环流、龙卷风、试试几级风、实时气象云图、气象现象百科、看看降水的形成、风云卫星、中国科技馆气象站、降水量、天气预报怎样来、24节气影音互动台、农业年景早知道、看云知降雨、防雷避险简单做等15个展项。

展览从观众易于接近、理解和体验的基点出发,配合情景化、互动化、艺术化的展览形式,按照“认识气象”、“了解气象”和“应用气象”的隐含框架,展示千变万化的气象现象、不同的气象观测设备、气象预报的制作以及气象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展出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呈现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与水平,从而循序渐进地将观众带入展览营造的情境中。

观众通过与展品的互动体验,可以了解常用的气象探测、天气预报技术,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御方法等知识,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自身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增强避险自救的能力,更好地保护自身及他人生命财产安全。

气象科普再添新阵地 中国科技馆气象展区对外开放
现场人员认真参观“小球大世界”展项。

参观中,郑国光、徐延豪等饶有兴趣地亲自体验、操作了多个项目。在“防雷避险简单做”这个多媒体互动项目中,参与者可选择踩踏地面的标志,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雷电避险做法。这时,电脑系统会对参与者的选择做出判断,如果正确,就会给出鼓励的声音和画面并通过投影仪投射在对面墙上,错误的选择则给出警告性画面,并指导正确的做法。在这个项目前,郑国光局长认真地选择了不同环境下的避雷方法。

气象科普再添新阵地 中国科技馆气象展区对外开放
参观结束后,郑国光局长接受媒体采访。

参观结束之后,郑国光局长就气象观测、气象科普、雾霾监测等问题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针对近期引发普遍关注的雾霾天气多发的问题,郑国光局长回答:“雾霾天气的预报和预警一直是气象部门研究的重点,因为雾霾天气是一个基本的气象现象。60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做雾霾天气的预报。目前,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已覆盖所有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和部分县城;而在1996年,我们只能做46个城市的空气质量预报。空气质量取决于两个条件,一个是污染物的排放,一个是气象条件。因此,对于雾霾来说,污染物排放是元凶,不利的气象扩散条件是帮凶。提前进行预警、及时进行预防,为下一步的环境治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中国科技馆气象专题展区的开放,是中国气象局与中国科技馆合作共建的具体成果之一。根据2012年签署的加强气象科普工作合作协议,双方在展区建设、活动开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强了合作,大力推进气象科普工作,普及气象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

中国气象局始终高度重视气象科普工作,于2012年底印发《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3-2016年)》,将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列为四大重点工程之一。除中国科技馆气象科普专题展区正式开放外,还将积极推动有条件的省份在地方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公共文化场馆中建设气象科普展区,并力争实现2016年省级气象科普展区全覆盖。(文、图:张慧媛)

查天气,关注“中国天气网”微信公众号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编辑:张慧媛
收藏
打印
字体
分享

相关新闻

更多>> 生活旅游

  • 冬至大如年 北方食饺子南方吃汤圆
  • 冬至养生宜遵循“冬藏”原则
  • 天寒地冻 怕冷人群应如何改善?
  • 雨后峨眉沟壑尽显 金顶显真容
  • 秋意浓 蓝天映衬下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
  • 大美新疆—帕米尔高原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