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来,我国淮河以南大部地区以及重庆等地持续出现高温天气,可谓“热浪滚滚”,多地展开了高温日数和最高气温刷新历史记录的“接力赛”。网友也戏称以浙江为首的高温地区开启了“烤箱模式”。“高烧”难退、“烤”验持续,成为近一段时间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天气“主旋律”。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热浪天气呢?是否我国曾出现过类似的高温热浪事件呢?全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也正在经历这样的高温天气?这种高温热浪天气会对社会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呢?作为相关部门和个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尽量减小高温热浪天气对社会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呢?
一、 为什么会发生大范围、长时间的高温热浪?
从气象学的角度上讲,造成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的持续高温天气的“罪魁祸首”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高压系统。副高内部盛行下沉气流,空气下沉增温,温度急升。所以副高控制区内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副高是造成我国很多地区夏季高温闷热天气最主要的天气系统。每年夏季(6—8月份),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盘踞在某一地区上空时,这一地区则以闷热少雨天气为主,日平均相对湿度偏大,一般在60%~86%之间,日平均风速小,一般在0.8~5.0m/s。
从今年7月上旬开始,副高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持续笼罩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且强度明显强于历史同期。往年这一区域一般要持续到7月中旬的梅雨则过早结束,也助长了气温的持续攀升和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此外,造成高温的另一个“帮凶”是大气环流的异常。往年的7月份本来是台风比较活跃的时段,副高在台风影响下会向东撤退或断裂并且登陆的台风所带来的降雨也会给长江中下游地区“消暑降温”,而今年台风主要在台湾海峡和南海一带活动,影响区域明显偏南,导致副高长时间控制同一区域,这也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一带长期高温的重要原因。
二、 这次的高温热浪历史罕见吗?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梅雨过后,进入盛夏高温期。其环流形势主要有二种类型。
(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带状分布,它的强中心位于长江口。
(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块状高压盘踞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它的强中心在大陆上,活动于淮河流域到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从造成盛夏高温的历史情况分析,一般出梅后紧接着的高温天气以第一类形势居多。而盛夏期间出现的高温天气以第二类居多,但也兼有第一类。
通过查询历史资料发现,1994年的环流特征与今年的环流形式非常类似。而1994年的高温影响区域范围与今年体现出来的情况也比较一致。具体表现为1994年夏,我国江南和淮北地区在6月24日首先出现日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至7月11日,高温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的整个地区,其中江南的许多地方最高气温都曾达到39-40℃;8月2-4日,出现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高温区,川东及鄂西南局地最高气温曾达42℃。在高温酷热期间,农田蒸发量大,降水量很小,又正值农作物大量需水时期,致使旱情持续发展,进入旱情最严重的8月上中旬,全国受旱面积超过1730多万公顷,有2740万人、1660多万头牲畜饮水发生困难。
2003年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也是由副高持续偏强,北方冷空气偏弱,台风影响少等诸多天气系统综合作用造成的结果。与今年高温天气从环流背景还是覆盖范围上也比较相似。具体表现为江南大部持续35℃以上高温天气一个多月,南方大部地区的高温日数超过10至15天,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北部、湖南、南疆等地达15天~40天,浙江丽水、福建南平和福州等地高温日数已经突破30天。浙江、福建、江西的一些地区连续出现38℃以上的酷热天气,7月13日~17日浙江丽水连续5天最高气温均在40℃以上;浙江南部遭遇50年一遇的酷热天气,江南部分地区“秋老虎”“虎威大作”,势头不减,福建、江西、广东等地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已经超过历史数值,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少见。这次高温事件于今年相似的地方还表现为世界其他地区也遭遇了高温干旱袭击。欧洲各地的气温已连续几个月比往年同期平均值高5℃,而且酷热天气扩大到整个北半球。印度的某些地区,气温高达45℃~49℃,加拿大、美国、俄罗斯部分地区今年都创下了当地最高气温记录。6月下旬以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使灌浆后期的早稻遭受“高温逼熟”,导致籽粒不饱满、粒重下降;也使得脐橙、柑橘等水果幼果脱落严重,产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降水持续偏少,福建、浙江、湖南、广东等地旱情急剧发展,部分小型水库基本干涸,河水断流;大部分地区晚稻移栽严重缺水,部分地区无法适时插秧,一季稻田也出现脱水现象。另外,高温、干旱对棉花、甘薯、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大。高温天气还导致用水用电的紧张局面,许多地方不得不拉闸限电,工厂企业因此蒙受重大损失;生活饮用水发生困难,给人们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
从本次高温天气过程影响的范围上来看,高温天气覆盖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19个省(区、市),覆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公里,接近中国陆地领土的三分之一。下面给出了多个站点极端高温出现的日期。
附表:极端高温出现日期
日最高气温(℃) 出现日期 站名 省份
42.7 2013年7月24日 奉化 浙江
40.7 2013年7月24日 绍兴 浙江
40.5 2013年7月26日 闵行 上海
40.5 2013年7月26日 徐家汇 上海
40.5 2013年7月29日 洛浦 新疆
40.5 2013年7月27日 杭州 浙江
40.5 2013年7月27日 石柱 重庆
40.2 2013年7月26日 常熟 江苏
40.2 2013年7月26日 昆山 江苏
40.2 2013年7月26日 松江 上海
40.2 2013年7月24日 德清 浙江
39.9 2013年7月26日 湖州 浙江
39.7 2013年7月26日 海盐 浙江
39.5 2013年7月26日 江阴 江苏
39.5 2013年7月26日 太仓 江苏
39.5 2013年7月26日 嘉定 上海
39.5 2013年7月26日 青浦 上海
39.0 2013年7月26日 通州 江苏
39.0 2013年7月27日 张家港 江苏
39.0 2013年7月25日 南汇 上海
38.9 2013年7月26日 崇明 上海
38.7 2013年7月26日 启东 江苏
38.7 2013年7月26日 海门 江苏
38.7 2013年7月24日 平湖 浙江
38.5 2013年7月14日 施秉 贵州
三、 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是正在或曾经也发生类似的高温热浪?
今年夏季以来欧洲、北美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城市也出现了持续的高温天气,在英国,高温已造成760人死亡;7月份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遭遇今年夏季最大范围高温热浪天气持续袭击,加州死亡谷,最高气温达到53℃,而另一座城市凤凰城达到48℃,两地区均创历史新高。受此次热浪席卷,至少有6人因热致死。德国出现40℃高温,是30年的历史最高纪录;罗马尼亚出现41℃的高温天气;意大利全国气温偏高,部分地区达到40℃,创出历史新高;波黑的高温天气导致一天内600人因中暑入院;日本最高气温突破39℃,最高记录一天约有900人因热送医治疗,目前共造成41人死亡。
北美洲和欧洲等地区主要是由于受到暖高压的控制,且暖高压较常年势力更强。相对于我国来说,欧洲等国家出现高温现象的原因则更为复杂与罕见。特别是西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在历史同期,多是“凉夏”,今年出现如此大范围,且持续时间长、强度强的高温确实比较反常。进入7月以来,在暖高压的持续影响下,空气下沉运动加强,天空晴朗,高温少雨,由此导致其控制下的日本、美国西部、欧洲大部等地屡遭高温热浪袭击。可以确定影响我国的西太平洋副高与导致国外高温事件的暖性高压是相互联系的。从强度、持续时间和覆盖范围、影响程度上来看,今年的这次欧洲高温热浪事件远不及2003年。欧洲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起眼”,那么为何会造成英国760人死亡呢?这主要是一个适应性的问题。欧洲多为温带海洋性、温带大陆性和地中海气候,在夏季气温相对比较温和,因此这些地区一旦出现持续性的异常高温,敏感人群可能就会很难适应,这就好比把一只北极熊放到赤道去。
四、 高温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持续的高温天气对农业、水利、电力以及人体健康等多方面造成影响。
持续高温使得江淮、江南及重庆等地早稻灌浆、一季稻分蘖、棉花开花以及晚稻秧苗生长受到不利影响。在江西、湖南等地,部分早稻遭受“高温逼熟”危害,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导致贵州、湖南、湖北三省有1248万亩耕地受旱。有100.3万人、47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降水量偏少和高温导致的蒸发量增加使得今年7月鄱阳湖、洞庭湖水体面积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25%和29%。
持续高温对电力供应产生较大影响。在重庆,7月15日电网统调最大负荷达1382万千瓦,是今年以来第四次刷新历史纪录。在武汉,7月25日最大负荷达到748.2万千瓦,第三次刷新当地电网历史最大负荷。
持续高温对供水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上海,7月9日全市供水量首次突破近三年高点,达973.14万立方米,7月10日、11日分别再创新高达984.56万立方米、988.61万立方米。北京市城区日供水量达289.2万立方米,创北京百年历史新高,超过2010年288.4万立方米的历史纪录。
持续的高温对人体健康也产生很大影响。上海、杭州分别有重度中暑患者死亡。
五、 为什么人们感觉到的温度、户外水泥地上的温度与气象部门预报的温度有很大偏差?
人们感觉到的温度是体感温度,是指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尤其是皮肤与外界环境接触时在身体上或精神上所获得的一种感受。主要受实际气温、大气湿度、风力和太阳辐射等因素综合影响。在同样的气温条件下,大气湿度越大、风力越小,太阳辐射越强,人们感觉越热,反之,大气湿度越小,风力越大,太阳辐射越弱,人们就会感觉凉爽一些。
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是大自然状况下的空气流动温度,有严格的测量要求:测温必须在比较空旷的地方完成,温度计高于地面1.5米,而且必须放在百叶箱中,以避免太阳直射。
户外水泥地上的温度是指地表温度,当太阳光照射到地面以后,大部分热能被地面吸收来加热地面,然后地面再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将热量传给空气,这是空气中热量的主要来源,而太阳辐射直接被大气吸收的部分使空气增热的作用极小,这是导致夏季地面温度一般高于气温的主要原因。根据观测,夏季晴天里,水泥地上的温度比百叶箱里的温度平均高4℃,而在多云的天气状况下,两者的平均温差为3℃左右。
目前气象部门在发布气温的同时,还会为社会公众提供舒适度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指数和中暑指数等一系列的指标体现体感温度。
六、 面对高温,我们该做些什么?
面对持续的高温天气,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个人都应做好防御工作。
相关部门应做好防御、保障和服务工作,如气象部门应及时公布高温实况、准确发布高温预警、提醒公众做好防范;卫生部门应做好高温中暑防御及卫生防疫工作;电力部门应做好持续高温区域电力供应和调度工作,保障生活生产用电;农业、水利部门应加强水资源调度和管理,开源节流,确保人畜用水和生产用水;林业部门同时需加强火源管理,做好城市和林区防火工作。
对于个人来讲主要是了解、掌握一些高温可能引发的一些健康问题的常识及处理手段和方法。对这一部分下面做一重点介绍。
防御高温应重点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适当控制饮食高温天气应适当控制饮食,并以清淡菜肴为主。
2. 多喝水在炎热的天气,无论你的活动水平如何,都要多喝水,但尽量少喝含有酒精、大量糖分和非常冷的饮料。
3. 补充盐分和矿物质身体大量出汗会带走盐分和矿物质。在运动后,喝些运动饮料可以补充你在出汗时失去的盐分和矿物质。
4. 选择合适的衣服在家时,尽量少穿衣服,外出时选择轻便、浅色、宽松的衣服。
5. 合理规划户外活动尽量把您的户外活动时间限制在早上和傍晚,如果非要在中午出去,可佩带太阳镜、遮阳帽,并在出去前30分钟涂抹防晒霜。
6. 调整自己的节奏如果你不习惯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或锻炼,开始时慢一点,并逐渐加快节奏。并且多到阴凉处或是树荫下休息。
7. 尽可能呆在凉爽的室内尽量呆在有空调的室内。
8. 多关注高风险人群多关注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肥胖的人。
高温引发的最常见的疾病就是中暑,因此了解中暑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暑一般分为轻度中暑和中暑(包括重度中暑)。
轻度中暑:是一种比较温和的有高温有关的疾病,它是由于汗液中所含的水分和盐分过多损失所引起的身体反应。最容易发生在老人、高血压患者和炎热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的人群中。发生轻度中暑的症状可能包括:发生轻度中暑的迹象包括:大量出汗、脸色苍白、 肌肉痉挛、疲倦、虚弱、头晕、头痛、恶心或呕吐、昏厥。病患者的皮肤可能是凉爽而湿润的,受害者的脉搏速度快而弱,呼吸急促且浅。如果轻度中暑没有及时治疗,它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中暑。
轻度中暑的处理原则:应使患者尽快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或有空调的地方安静休息;喝不含酒精的清凉饮料;淋浴、洗澡或擦澡;穿宽松轻便的衣服。如果症状加重或是患者本身有心脏病或高血压,应立即就医:
重度中暑:发生时,身体无法调节体温,体温可能在10-15分钟内上升到41°C或更高。如果不紧急治疗的话。中暑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残疾。发生重度中暑的人可能出现以下症状:非常高的体温(39℃以上)、皮肤干燥且红热、脉搏跳动急促剧烈、抽搐性头痛、头晕、恶心、思维混乱、意识模糊。
重度中暑处理原则:如果你发现上述症状,说明患者已经可能危及生命。记住,此时要第一时间寻求医疗援助。同时,要迅速采取下面的措施: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的地方;
尽可能给患者快速降温。例如,把患者放在冷水浴缸中,给患者洗个凉水澡,或用冷水喷患者,冷敷患者;如果湿度较低时,也可用湿凉的被单包裹患者,并用电风扇强力吹;
监控体温,直到体温下降到38.5℃左右时再停止降温;
不要给患者喝含酒精的清凉饮料。
有时中暑会导致患者的肌肉开始抽搐并失去控制。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确保患者不要伤害自己,不要放置任何物体在患者嘴里,也不要给他/她水喝。如果出现呕吐情况,要确保通风状况良好,并将患者转到朝向通风口的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