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天是第五个防灾减灾日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要熟记
本报讯(记者艾灵邢程)今天是全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昨日,省和长春市相关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介绍了我省及长春市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工作。记者也对长春市的一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踏查。
灾害预警监测预警电子信息共享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主要的一部分。省气象服务中心专家介绍,发生在我省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暴雨、暴雪、道路冰雪、大风、寒潮、雷电、冰雹、大雾、高温、干旱、沙尘(霾、扬沙、浮尘、沙尘暴)、严寒、霜冻、低温冷害和台风15类。
去年,我省制定发布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管理若干规定。
灾害即将来临时,气象部门会根据危害程度和发展态势发布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分为四级: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在预警信号图标上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同时分别以相应的中英文文字标识。
我省要求各地区建立气象、国土资源、水利、交通运输、农业、卫生、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电子信息共享系统。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传播机构,在收到气象主管机构所属气象台站提供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应当及时播发,并标明发布时间和气象台站的名称。严重和特别严重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应当在15分钟内,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或者中断其他节目等方式开始播发。
气象监测各乡(镇)都有监测站
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春明说,这些年,我省的气象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监测设备也在不断更新。
“现在的监测设备已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郭春明说,以前,一个县仅有一个气象观测站,现在每个乡(镇)都有监测站,增加了区域的分辨率。
气象部门的服务范围也在扩大,比如,可在高铁运行的沿线安装监测装置,来监测雷电情况。还可以为交通监测大雾、降水、降雪等道路条件,以及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
目前,自动气象监测站主要还是进行常规的监测,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气压、湿度、降水。
“将来还可能增加对空气质量、土壤的温湿度之类的监测。这样就能全面掌握大气的变化,更好地预防灾害,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郭春明说。
应急避难长春市已建场所20处
按国家地震局的规范和要求,长春市中心城区目前已设立了20处应急避难场所,其中,朝阳区位于南湖公园、文化广场、龙子心希望中学,南关区位于长春体育场、儿童公园、动植物公园,二道区位于劳动公园、第52中学、第58中学,宽城区位于胜利公园、府前广场、兰家镇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绿园区位于锦江广场、长春公园、第87中学,净月区位于农博园。
昨日,记者在锦江广场看到,一侧标有中英文“应急避难场所”字样的蓝色大牌十分醒目,各个角的甬道一侧有明显的中英文双语标识,上面标有“应急供电、应急棚宿区、应急物资供应、应急指挥”的字样,并且每个字样左侧配有非常形象的示意图。
锦江广场作为应急避难场所,可使周边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公共设施内的人群,在遇到灾情后,10分钟内全部到达。“可以容纳15万人。”绿园区相关部门人士说。
长春市地震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一些应急避难场所都在积极地筹建和完善,这些也已经写进了“十二五”规划中,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我们会争取建更多的应急避难场所,把每一位市民都容纳进来。”
地震预防长春的基础工作较完善
长春市地震局相关工作人员说,长春地震台成立40年来,辖区发生4级以下小的地震60次,平均每年约在1.6次左右。
长春市及周边也发生过一些中等规模的地震,有据可查的是1937年在吉林市冈窑发生过5.0级地震,位置在九台市和永吉县交界处;1960年榆树土丘发生过5.8级地震,造成了轻微的损失;1966年怀德县(今公主岭市)发生过5.2级地震,位置在绿园区和公主岭市交界处,使汽车厂区发生了一些轻微的损失。
据了解,震害防御从宏观来说分为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主要是在建筑工程建设阶段通过抗震设防,使它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侧重于软件方面,如应急准备、对百姓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确定应急预案、划定应急避难场所等方面。
长春市防震减灾的基础工作相对较为完善,从监测角度来说,围绕一些重点节点、重点地区已建设了地震监测台站,如榆树地震台、双阳地震台、长春市地震数字速测台网等,其中,长春市地震数字速测台网有5个子台,基本可以监测50公里范围内发生的1级以上小震。工程建设上,长春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抗震设防,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设计施工阶段严格执行国家地震基本结构区划图,确保可以达到一定的抗震能力。从今年起,长春市或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