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坎昆气候大会期间,世界气象组织三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气候事实和气候服务,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因此,中国气象报记者就应对气候变化等热点问题对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先生进行了专访。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

记者:许多国家和组织从全世界来到坎昆,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出谋划策。您认为,气象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雅罗:谈到气候变化,我们首先要获得观测信息,例如,温度、风、降水等的观测信息,这些都是气候的组成部分。这些观测工作主要由各国气象和水文部门来做。各国气象水文部门在保证观测的质量和范围上扮演主要角色。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这些观测信息在全世界的交换和共享。因为,气候是全球性的,研究某一个国家的气候离不开参考其他地区的观测数据。

各国气象部门不仅仅扮演主要角色,它们还是这个系统的支柱。除了观测,还需要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行机制,大气与海洋的互相作用等。以厄尔尼诺为例,要认识厄尔尼诺,只看海洋或者只看大气都是不行的,它源于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以认识这些联系,认识与气候相关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

研究同样在各国气象部门开展。以中国为例,中国气象局在开展这些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并非其他国家都如此重视研究。许多国家缺乏开展研究的科学家队伍,因而使研究大受影响。因此,包括培训科学家在内的能力建设很重要。

记者:我参加了您出席的一些边会,例如联合国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和适应的主题边会。您在边会上多次强调全球气候服务框架的重要性,您能否介绍一下框架的进展情况?

雅罗:在去年的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政府部长和高级官员一致决定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向所有的社会部门提供气候服务。

为了建立这个框架,我们成立了一个高级别专题小组。这个小组由来自全世界各个专业背景的人士组成。其中有来自中国的秦大河院士,他是小组中非常杰出的成员。小组目前已经召开了4次会议。坎昆会议之后将召开今年最后一次会议,将拟定一个报告,对框架的结构、优先任务以及框架的管理提出建议。

有必要再强调一下框架的四个支柱。第一是加强观测,第二个是加强研究,第三是开发适合各个部门的服务,第四个是确保这些服务能到达所有人。我们需要开发一个与决策者之间的互动界面。所有这些都需要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对科学家和使用信息的决策者的培训。通过培训,决策者能够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信息。这很重要,因为气候信息与传统的天气信息不同,它更多是可能性和愿景,是不确定性,而这些信息用起来比较困难。

高级别专题小组的报告将在明年的世界气象组织大会上提交。同时,也会呈交给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联合国系统的其他组织和机构。因为,框架并非世界气象组织单独可以完成,我们需要同其他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例如世界卫生组织等。我们也希望,坎昆会议可能达成的气候适应基金将有一部分用于加强气候适应信息的建设。

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雅罗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专访

记者:今年以来中国众多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你如何评价中国气象部门的表现?

雅罗:中国国土辽阔,几乎所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都在中国发生,例如洪水、干旱、台风、泥石流等。为了应对极端事件,中国气象局在提供天气预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工作。虽然我们不能阻止台风、洪水等天气灾害,但是通过发布预警,我们可以把灾害降到最低,减低财产和人员损失。在这个方面,中国是一个榜样。每年中国遭受很多自然灾害,但是中国的损失比以前、同时也比其他国家要小很多。这要归功于气象预报和服务。我们总是把中国作为榜样。其他的例子,比如,在世博期间我们在上海建立了一个示范项目;中国通过在南京的区域培训中心为许多国家培训了科学家。

记者:由于一些人并不认同气候变化,在气候变化科学方面,如何提高公众的认识?

雅罗:我认为,不认同气候变化的人越来越少。气候变化是事实,它不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科学家,这也不是对气候变化投票。气候变化是一个正在发生的事实,我们能够证明它。 另一方面,因为确实有一些人并不认可气候变化的科学真实性。我们需要多做一些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和媒体建立伙伴关系。科学家多用科学术语来描述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将这些专业术语转化成大众可以理解的信息,这就需要媒体发挥作用。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来促进公众对气候的了解。例如,在中国气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世界气象馆在世博期间取得得了很大的成功。世界气象馆成为最受欢迎和参观人数最多的展馆之一。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参观气象馆,公众加深了对气候的了解,得到了很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