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坎昆时间) 天气:晴 傍晚有阵雨

坎昆气候大会今天进入第二天,根据以往的经验,谈判处在互相摸底的阶段,真正的交锋还未开始。       

尽管如此,在谈判的主会场--月亮宫--的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大家行色匆匆,一脸肃穆。实际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打响。   

处在这场"战争"核心的是参加谈判的各个国家,在他们的外围则是各种NGO(非政府组织)、IGO(政府间组织)和新闻媒体,"战争"的焦点则是《京都议定书》的存亡。以日本为代表的伞形国家威胁终止京都议定书,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力图挽救。

处在外围作战的各种组织和媒体,嗅觉灵敏、影响力大,他们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和采写新闻报道,告知谈判最新进展,同时及时配发评论,发挥了强大的监督作用。        

显然,这场战争的道义制高点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对于他们以及NGO和媒体而言,这是一场正义之战。然而,推进谈判的主动权在发达国家手中。因此,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拉锯战。    

美国,这个历史排放最多的国家依然顽固不化,它虽然没有签署议定书,但巴厘行动计划要求它作出与议定书附件一国家"可比性"的减缓措施。美国的代表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上态度强硬。今天,欧盟的态度仍然模棱两可,他们对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附加种种不合理的条件。                                       
月亮宫阴云密布,各种推测和谣言迅速传播。   

临近中午,打开邮箱,看到绿色和平组织的晓军发来一个极为刺眼邮件:5分钟后CAN(气候行动联盟)举行关于《议定书》存亡的发布会。顿时,心里咯噔一下。由于已经错过了发布会时间,我赶紧回复晓军,询问具体情况。原来是,日本代表在大会上公然表态绝对不会参加议定书第二承诺期。

日本的行为激起了公愤,NGO在当天下午的投票中给日本贴上了"化石奖"这一臭名昭著的标签。

下午,我们计划去坎昆展览馆参加一个和WMO有关的边会。 

走出月亮宫,顿时感觉外面的空气真好,温暖的阳光撒在身上,天空清澈无比。 
在坎昆展览馆举行的这个边会以气候观测为主题,来自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电信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介绍了气候系统观测的进展以及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持作用。这个边会虽然技术性很强,但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参加,会场居然座无虚席,宣传册也被领空。

会上,各位专家就详细讲解了气候观测系统的发展和各个领域之间的合作,也指出了需要进一步合作的领域。听众也多为各国专家和学者,他们仔细听讲,认真讨论。

与月亮宫紧张的空气相比,在这里感觉更为轻松和舒畅。 

实际上,在坎昆展览馆每天都有数场边会举行,多以介绍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和机制进展为内容。在这里,看不到唇枪舌剑,更看不到互相指责,而代之以学习交流和出谋划策。

应对气候变化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支持,与政府间艰难的谈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际科学界在相互协调和合作方面已经远远跨越了国家利益的鸿沟。这使得全球观测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得以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因此有了坚持的科学基础。 

因此,穿梭在月亮宫和展览馆之间,感受却有天壤之别。一边是紧张和失望,而另一边则是祥和与希望。

(中国气象报特派记者  张永  冉瑞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