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墨西哥坎昆气候变化谈判11月29日平静地开幕了,也许是濒临战争边缘的朝鲜半岛夺走了大家的注意力,事关全球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坎昆气候谈判反倒没有特别引人注目。
坎昆会议之所以没有产生足够的热度,主要是大家对气候谈判前景悲观。利益面前,各自为战,在去年高调开幕的哥本哈根峰会上,各国分歧严重,吵得一塌糊涂。一年来,虽然自然灾害频仍,但大家的立场却鲜有触动。联合国在今年4、6、8、10月份一鼓作气进行了四轮气候谈判,但并没有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减排义务、资金与技术等方面的分歧。其中,10月份的天津会议普遍被认为是坎昆会议前的非正式预演,但结果令人失望。所以,寄望于这次坎昆会议解决之前哥本哈根会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前景实在渺茫。
现在,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气候变暖受害国已经呼吁得声嘶力竭了,但势单力薄的小国难以撼动巍巍大国的立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谈判呈现群龙无首、各行其是的局面。欧盟作为气候变化谈判的发起者,行动最积极也最坚定,不但承诺到2020年比1999年排放减少20%,而且还表示将视情况增加至30%。美国的“不作为”与欧盟形成强烈反差。美国在退出《京都议定书》后,一直以低标准作为行动的先决条件,仅承诺到2020年比1999年减排3%—4%。身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拿出这样一个减排量相当无力,但美国并没有脸红的感觉,反倒牢牢把持住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霸权。日本的做法是“察言观色”,虽然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比1990年减少25%,但前提条件是所有主要排放国必须先就减排目标达成协议。
金砖四国也是良莠不齐,中国承诺2020年比2005年碳排放下降40%—45%,并将这定为硬指标来完成;俄罗斯表示在其他国家都减排后,到2020年比1990年减少10%—15%;印度承诺到2020年比2005年减少20%—25%,同时要求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巴西承诺到2020年比2005年减少20%,但不接受强制性减排目标。此外,还有发达国家之间减排可比性、发展中国家自主行动的“国际磋商和分析”等问题,每一个都是堵在前路的一只拦路虎。
如此纷繁的利益诉求,把历次气候变化谈判会场变成了讨价还价的集贸市场。人类碳减排的脚步一路走到坎昆,经历了无数“山重水复”的艰辛,遥望前方,“柳暗花明”似乎还相当遥远。哥本哈根曾混乱到忘记对下一年会议进程做出安排,今年坎昆的命运令人格外担心。
坎昆会议前夕传出了一些谈判代表的“威胁”:如果其要求不能满足将阻止在其他方面达成成果,这无疑增加了坎昆会议的风险。各国谈判代表尽可以耐心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充分施展游说才能,但是地球上却有一些产业已经难耐气候变暖的影响。目前,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4—5.8摄氏度。如果气温继续上升,那么酿酒的葡萄就丧失了舒适的地中海气候,法国和西班牙的梦幻葡萄酒将会成为历史;融化的雪水也会减少阿尔卑斯山的滑雪乐趣;海洋酸化还将迫使深海的鱼类改变生活习性。全球变暖不但对葡萄酒业、渔业、林业带来危害,还对旅游业、畜牧业、采矿业、保险业等一系列产业造成重大影响。人类或许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但却迟迟无动于衷。
一些发达国家明显没有做好承担“有法律约束的国际义务”的准备,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减排的认识也未到位,一旦此次坎昆会议无果而终,那么大家将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进一步丧失信任。而这种不信任至少将会在今后数年里迟滞整个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因此,即使坎昆会议不能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至少也应该就目前已有的共识达成一般性协议以提振信心。从目前来看,在快速启动资金和技术转让这些领域,各方的共识比较多,坎昆会议如果能够锁定这些共识,也算按照巴厘路线图迈出了一大步。
不管坎昆会议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这次会议都是落实巴厘路线图进程当中的重要一站,鉴于各方在哥本哈根会议后产生的不信任情绪,在坎昆会议上修补分歧、重建信任显得分外必要,这种信任无论是对今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还是对推动公约和议定书下的谈判进程都非常有益。
坎昆一定要抓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