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11月21日至24日,中国天气网在广东沿海城市中山、阳江、茂名、湛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走进广东”大型气候变化与气象科普考察活动,实地了解气候变化对广东沿海地区产生的影响。
欢迎通过该活动的微博专题了解活动最新进展http://focus.weibo.com/news/qhbhggx/ 。或者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搜索话题#气候变化广东行#,一起参与讨论。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在广东的最后一站——湛江港(摄影:窦莉新)
11月24日下午,“应对气候变化中国行”在广东的考察进入最后一站——湛江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台风强度加大、风暴潮灾害频发等不利影响,都迫切需要沿海城市做出应对准备。湛江港作为我国重要外贸港口,他们经历过的极端天气影响以及改进措施很具有借鉴意义。
湛江港最惨痛的经历来自台风“莎莉”。1996年9月9日“莎莉”在湛江到吴川沿海登陆,以破纪录的极大风速和造成的巨大损失而载入史册。台风中心经过的吴川、湛江、遂溪等地,极大风速达到41一57米/秒,是近三十年少见的,给湛江造成从未有过的重创。湛江港损失也是前所未有∶18台100多吨的门吊被刮倒损坏,其中6台翻到海里,自重500多吨的集装箱卸桥吊也被刮倒翻到海里,经济损失1亿多元。
“莎莉”过后湛江港的装卸吊桥被吹倒(摄影:李剑兵)
退休多年的原湛江市气象局长李剑兵在台风过后拿着相机,四处拍摄灾情,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对登陆时的场景和台风过后的满目疮痍至今仍历历在目。“台风登陆的时候,风特别大。我们在办公室里,三条大汉坐在沙发上,都快要顶不住门了。外面的碎玻璃,像雪片一样在飞。室外的观测设备都被风吹跑了,业务根本进行不了……”各处倒塌的房屋、成片拦腰折断的香蕉林、连根拔起的大树、港口被掀翻的装卸吊桥、大海里侧翻的轮船……翻看着他当年拍摄的照片,仍让人唏嘘不已。
“莎莉”是极端天气的代表。虽然当时气象部门预报了台风的强度大,并通报了相关部门,但由于“莎莉”实在太过强大,当时的防范措施也相对落后、防台意识不够强,造成的损失非常惊人。
1996年以后,湛江港加强了对台风的防范,重新修订防台预案,防台预案的修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及“预防为主”,并且针对货物、大型机械等由集团制定专业操作指引,指导防台工作有序顺利开展。台风到来前,他们随时关注最新气象预报,根据不同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撤离、转移货物、船只避风等防范措施。
他们同时也改进了防台工艺。一是实施连体防台,对同一码头的门机,把一台门机行至锚定位置锚定,其余门机向已锚定的门机靠拢,组成连体,门机与门机之间采用刚性连接,抗台能力进一步加强,可以很好应对12级以上的台风;二是增加了地锚,通过钢丝绳把门机与地锚紧紧连接,增加了门机的防风能力;三是在门机腿部增加了插板,门机在以前仅仅上防风鞋的基础上,增加了插板,通过插板把门机腿部和锚坑紧紧相连。
除了提高防范手段,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也为港口有效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保障。港口领导现在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手机天气软件等多种渠道了解台风路径预报、灾害预警信息等,这些都是他们提前采取防范措施的“给力”助手。
这次以及之前的很多次采访一直提醒着我们: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人有时候很难去战胜它,但通过有效防范,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到最低,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如此,我们预估的灾难性后果,不是在杞人忧天,而是督促我们自己和公众,不要等到灾害出现了再总结,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是最重要的。(文/窦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