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曹海丽 李虎军 | 文
经历过去年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喧嚣和愤怒”之后,几乎所有人都对即将于今年11月29日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开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16次缔约方大会(COP16)不抱多少期望。
坎昆将不是第一次见证联合国多边谈判的艰难。2003年9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第五次部长级会议正是在坎昆举行,按原计划,会议应是多哈回合谈判进展的中期审议,但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最重要的农业谈判上难以达成共识而以失败告终。同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多边谈判,气候变化谈判的难度和规模可以说远甚于贸易谈判。从2001年启动的多哈回合谈判至今仍搁置的命运来看,气候变化谈判目前所遭遇的僵局或许并非如此让人沮丧。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前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成员邹骥认为,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反而深化,在最根本的国际责任确定上,暂时也看不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任何缓冲的迹象。而且,分歧不再停留在具体议题上,而是演变成决策机制之争。
哥本哈根会议最后24小时,部分拉美和非洲国家认为,《哥本哈根协议》是由少数国家领导人协商产生,未经过其他成员国讨论和审议便直接拿到大会上通过,违反联合国的程序和透明原则,因此坚决予以反对,最终导致其没有资格成为联合国的正式文件。
事实上,只要是联合国系统下的国际谈判,都遵循自下而上的决策机制(bottom-up approach),即只要有一个成员反对,就无法通过决议。2005年,在香港的多哈回合谈判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上,时任美国贸易谈判副代表施瓦布女士私下对记者表示,以往的贸易谈判虽也费时曲折,但只要欧美最后能达成协议,全体通过就没什么问题。而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那样的“黄金时刻”已一去不复返。
本来让外界多少有些期待的美国参议院气候法案草案,没能在今年提上议事日程,这也注定了坎昆气候谈判继续僵持不下的命运。今年11月上旬在哥本哈根举行的2010年全球绿色增长会议晚宴上,欧盟气候行动专员、曾以丹麦气候与能源大臣身份主持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康妮?赫泽高(Connie Hedegaard)女士说,和去年一样让人遗憾的是,今年的气候大会也不会产生一个包含强制性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不过,这并不代表大家对整个谈判过程或机制彻底失去信心和希望。在邹骥看来,这个机制会继续存在,因为它“来之不易,是累积的结果”。赫泽高也说,联合国谈判机制的缺陷显而易见,但目前还难以看到适合的替代机制。
如今,各国趋于务实。UNFCCC秘书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 Figueres)女士在今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天津会议前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大家不再奢求达成包含一切的庞大协议来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希望坎昆会议达成一揽子阶段性、平衡的协议,为明年南非气候变化大会打下基础。当然,对于这个保守目标能否达成,很多人心里也没底。
无论如何,见证过多哈回合谈判失败的坎昆,或许可以比哥本哈根更从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