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个调查,问你感觉哪个城市夏天最热,相信会有很多网友吐槽,说自己居住的地方这个夏天有多热多热。的确,最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对近31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温天气日数明显增多,其中,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城市最多。综合分析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结果表明,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高温日数
国家气候中心给出的50年全国高温日数变化图

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炎热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虽然南宁在这个“十大排行榜”中位居最末,但南宁的网友仍反映:“怎么那么靠后呢?我们这里其实很热啊?”在排行中未曾露面的山东网友也表示:“我们这里热得地都快冒烟了。”那么这个炎热程度排名是如何统计出来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主任、研究员张存杰解释说:“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炎热,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张存杰介绍,气象上反映热的指标很多,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等,但要反映人体在周围气温环境里的舒适程度,还需要考虑空气相对湿度、高温的持续时间、风速、辐射等要素。

为此,气象专家构建了一个判断指标——“炎热指数”,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综合影响,同时确定了炎热指数的计算公式。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气象专家将炎热指数达到85的那一天,确定为高温炎热日。

“人体为了维持体温稳定,需要释放多余的热量。在高温条件下,如果空气干燥,可以通过出汗和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但如果空气湿度太大,人的散热系统的效率就下降了,人体汗液无法蒸发散去,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张存杰说。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横跨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个气候带,如果把不同气候区的城市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炎热程度,很难找到统一的标准。为了使得出的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国家气候中心专家根据1981年到2011年这31年的气象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我国主要城市的炎热指数、极端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要素,得出的结论是,近31年全国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其中,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城市最多。

“如夏季北方地区超过35℃的天气越来越多,但相对于南方地区,高温持续时间短,空气湿度低,白天和晚上温差大,人体的不舒适程度远低于南方地区。因此,不能仅用极端最高气温等单一指标来确定炎热城市。”张存杰说。

全球气候变暖让城市成为名符其实的“热岛”

为什么近些年高温日数会明显增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感觉越来越热?气象专家分析,气候变暖和热岛效应是让大城市炎热天气增多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也很难“独善其身”。“全球地表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全球气候呈现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尤其近50年全球平均增暖速率越来越明显。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地表平均气温明显升高,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还要略高。”张存杰说。

“热岛效应”是逐渐被人们熟悉的一个气象名词,它不仅是在描述城市变热的现象,其实也是城市气温升高的一个原因。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城市热岛的形成一方面是在现代化大城市中,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发出的热量;另一方面,城市中建筑群密集,沥青和水泥路面比郊区的土壤、植被具有更小的函授比热容(可吸收更多的热量),并且反射率小,吸收率大,使得城市白天吸收储存太阳能比郊区多,夜晚城市降温缓慢仍比郊区气温高。

中国天气网首席专家李小泉分析说:“城市化逐步改变了先前以绿地为主的下垫面,道路、广场、建筑物等城市下垫面都是由砂石、沥青、钢筋混凝土以及人为烧制的砖瓦和金属等组成,它们表现出与岩石相类似的特性,吸收太阳辐射率比绿地大,反射率则小。因此,更加利于辐射升温。另外城市里的汽车、空调等也是重要的热源。”

高温恐成常态 积极防范最重要

其实不止我国,近些年很多国家都经受着高温的“烤”验。极端夏季高温导致2003年和2010年欧洲和俄罗斯有上万人丧生,造成1988年美国中部和东部的农业损失高达500多亿美元。此外,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至少美国有18个州,包括南部和东南部大部地区,遭遇了这样的极端天气状况。

美国气候专家表示,极端夏季高温可能将成为一种常态。在最新一期《气候变化期刊》上的一篇文章中,美国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研究结果指出,在全球升温2°C的目标成为现实之前,全球的很多地区可能频繁出现季节性的平均气温极值。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未来全球变暖的趋势还将持续。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还会越来越明显。”张存杰强调,“人们会感觉到城市越来越热,炎热城市会越来越多。炎热程度排名靠前一点、靠后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各界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高温热浪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危害,同时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近期,我国国内唯一一部高温保障法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出台,其中对“高温天气”、“高温作业”、“高温露天作业时限”等做出了明确界定,这也是保护公众健康、防范高温这种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不良后果的一个有力手段。另外,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在夏季要充分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部分文字来源人民日报和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