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江西省新建县南矶山乡朝阳村,前来调研旱情的江西省气候中心主任殷剑敏,望着临近鄱阳湖一处院墙上一条条颜色不同的水痕——湖水在历年汛期留下的印迹,心情复杂。
脱胎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的鄱阳湖湿地,深受湖水进退之影响。那些好比鄱阳湖生长年轮的水痕,在未来的岁月里将记录下湖水怎样的变迁,折射出鄱阳湖湿地怎样的生命轨迹?
湖水,进退之变
如果不出意外,眼下正是鄱阳湖鱼儿的繁殖期。然而,持续春旱的“意外”发生,导致鄱阳湖面积在5月15日仅为385平方公里,比历史同期多年均值缩减八成,鱼类的产卵场大规模缩减。而在裸露的滩涂上,湿地植物取代了本应处于萌发、生长期的水生植物,肆意蔓延。
干旱,于鄱阳湖而言,并非“不速之客”。殷剑敏清晰地记得,自2000年后,鄱阳湖连续多年出现旱情,2003年、2007年和2009年更是遭遇大旱,湖泊的低水位记录连创新低。
5月11日,湖口县,干枯的鄱阳湖。(陈逸航摄)
在湖泊命运让人揪心的中国,鄱阳湖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为一个过水性、吞吐型湖泊,鄱阳湖将“洪水一片”和“枯水一线”两个对立词集于一身:在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能“瘦身”至500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可相差80多倍。
正是这种水位高低的周期性巨变,造就了鄱阳湖湿地夏涨冬落、水域洲滩交替出现的自然景观。而近年来,这原本寻常的湖水“进退之变”,却越来越不那么寻常。
江西省山江湖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员谭晦如告诉记者,从2003年到2007年,鄱阳湖进入枯水期的月份由以往的12月提前至11月甚至10月,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而在今年历史罕见的春旱中,进入丰水期的月份也由往常的4月延后,枯水期显然被“拉长”。
4月的鄱阳湖。(赵嫣嫣摄)
不同寻常的远不止这些。“从1990年到2000年的十年间,鄱阳湖水系年均径流量为1525亿立方米,而在新世纪头十年间,这一数字却降为1200至1300亿立方米。”有着20多年鄱阳湖研究经历的谭晦如将这几个数字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