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气候变化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之后,国际社会更加认识到气候变化已成为各国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威胁。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近100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4℃,未来100年还可能上升1.1—6.4℃。科学界普遍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起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全球酷暑、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要求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呼声日渐增强,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迅速增长,各方对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要求和期待也不断上升。我国已不可能像发达国家工业化时期一样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而必须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体现我国作为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态度。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有限又成为基本国情的新特征。虽然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我国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人均能源资源蕴藏量先天不足,相当一部分能源需要靠进口解决,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超过了50%。能源资源供求紧张,排放空间有限,已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一大瓶颈制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如果我们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继续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以粗放型发展方式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但资源环境支撑不住,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也将难以持续。
当前,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已成为世界科技经济竞争的新领域。各国纷纷利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在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方面作出战略性部署。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绿色低碳产业、技术研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努力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本着对中华民族和全人类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提出“要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2009年11月,国务院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2008年6月和2010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分别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要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增加非化石能源比重和森林蓄积量等作为约束性指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重点任务。
我们要抓住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和世界低碳发展的机遇,紧紧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一味重速度、拼数量的传统发展方式会导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是不可持续的。我们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理念,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把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准,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和谐。
二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由偏重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能源、工业、交通、建筑体系。
三是优化能源结构和发展清洁能源。要研究建立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形成转变发展方式、节能降耗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倒逼机制。从能源结构看,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短期内还难以改变,但要加快发展清洁煤技术,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要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能,因地制宜地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力争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进一步统筹协调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其他资源环境政策,抓紧研究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资源产出率。编制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深化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建立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和统计制度,用循环经济技术和市场机制将重点企业、园区、城市生态化。在资源综合利用上,要积极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明显降低能耗、水耗和物耗水平。
五是全面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评估和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特别重视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研发推广,提高农业、林业、水资源、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和沿海、干旱等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水平;加强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和预防,完善灾害保险机制,减少灾害损失。
六是加强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力量,加快提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发展路线图。开展气候变化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等基础理论研究,推进关键低碳技术自主研发,扩大低碳技术示范和推广,积极引导资金投向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业发展。积极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大力发展包括生物育种技术在内的新的适应技术,加强自然、森林、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研发。
七是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做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工作,既要强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和能力建设,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政策体系。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的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推行低碳标识制度,制定和修订相关技术标准,落实税收、价格等优惠政策,加快研究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八是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各项资源环境工作,需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把节约文化、环境道德纳入社会行为规范中去。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的同时,尤其要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通过不断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行为,鼓励公众采用节能产品,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自觉选择节约环保、低碳排放的消费模式。(作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解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