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冰川和常年积雪消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水资源分布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些词汇成为近年来百姓关心的“关键词”。辽宁省气象局专家团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不仅影响了人类居住环境,而且也影响了全球各地区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对于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而言,必须全力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
极端天气导致辽宁去年损失近200亿元
20世纪的100年,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而过去的50年,又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50年。以辽宁省为例,最近50年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上升了1.5℃。气温上升的同时,降水量也在以每10年17.4毫米左右的速度逐步递减,降水较丰富的辽宁东南部地区,降水量每10年减少40毫米至50毫米。上述两种原因或可直接导致极端天气和地质灾害发生。据辽宁省民政厅统计,仅2010年,因大风、冰雹以及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灾害对辽宁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76.14亿元。与2009年相比,气象灾害偏重。
气温变化和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最为明显,我国农业生产将面临产量波动增大、布局与结构调整、成本与投资增加等问题。辽宁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陈洪伟表示,对产量的影响可能主要决定于极端气候事件频率的变化而不是平均气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后,灌溉和雨养春小麦的产量将分别减少17.7%和31.4%。我国玉米总产量平均减产3%—6%。据估算,因全球变暖,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可能会减少5%至10%,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减产。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产量影响不一样,我国水稻、小麦以及玉米品种多,品种间差异也很大,因此要有意识地调整农业种植制度,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种和选择适当的生产措施以适应气候变化。如果能够对不利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的话,未来30年至50年(2020-2050年)的气候变化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重要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产生重大影响。
农业成本将大幅提高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在高二氧化碳浓度下,虽然光合作用的增强能够促进根生物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土壤有机质的减少,但土壤一旦受旱,根生物量的积累和分解都将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
气候变暖后,农药的施用量将增大。气候变暖可能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和杂草蔓延。另外,气候变暖后各种害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目前局限在热带的病原和寄生组织将会蔓延到亚热带甚至温带地区。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气候变暖后可能不得不大量施用农药和除草剂,而这将增大农业生产成本。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将从三个方面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一是气候变化后,资源生产、商品及服务市场的需求产生了变化,使支持居住的经济条件受到了影响;二是气候变化对能源输送系统、建筑物、城市设施以及工农业、旅游业、建筑业等特定产业产生一些直接影响,进而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三是气候变化后,因极端天气事件增加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居住人口迁移。
人类居住环境目前正遭遇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困扰,这些问题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低海拔海岸区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正在迅速地增加那里的人口居住密度,使得城市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
面临气候变化时,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如农业、林业和渔业的经济单一居住区,比经济多样化的居住区更脆弱。
尽管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研究只是初步的结论,但气候变化会对全球各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点是确定的。(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