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气候中心8月17日发布最新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此次高温热浪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受降水偏少及持续高温影响,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旱情。目前,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当前旱情如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产生了哪些影响?未来将如何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持续性高温干旱事件?

全国高温日数分布图(2022年6月1日—8月15日)

一问:今年夏季长江流域的天气形势如何?

6月1日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为325.4毫米,较常年同期(469.7毫米)偏少3成,仅次于1972年的319.3毫米,为历史同期第二少;平均气温为27.1℃,较常年同期(25.3℃)偏高1.8℃;高温日数达28.9天,较常年同期(13.2天)偏多15.7天;极端最高气温破纪录的站点达202个,占流域总站数的30%。

7月1日以来,长江流域降水量为143.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江河来水也偏少2~8成。8月1日以来,长江流域、乌江和长江中下游降水均为历史同期最少,面雨量不足20毫米,其中中游干流不足10毫米。

截至目前,长江流域部分地区连续无雨日超过20天;流域大部高温日超过18天,流域中下游部分地区高温日超过30天。针对长江流域旱情发展,8月11日,水利部启动了干旱防御四级应急响应。

二问:长江流域为何会在主汛期发生旱情?“汛期反枯”的现象正常吗?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刚刚过去的7月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三个7月之一。而今年的极端高温过程是在全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的大气环流背景下发生的。近期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几乎绕地球一周,仅在印度附近地区发生明显断裂。南美洲北部和中非南部也处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

全球气候变暖是大背景。全球变暖使高温热浪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强。6月以来,欧洲、北非、中东和南亚、美国普遍遭遇高温热浪,多国气温破历史纪录,欧洲可能正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我国西北、西南、华北至华南都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天气,因此全球气候变暖是长江流域出现异常高温的大背景。

副热带高压异常强盛是旱情发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强,稳定且维持时间长,与大陆高压合并后控制范围更广。特别是进入8月以来,高压中心强度迅速增强,控制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受其影响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40℃以上的高温天气。

辐射增温明显。暖高压控制盛行的下沉气流十分有利于地面增温,空气干燥,使得太阳辐射更容易到达地面。出梅以来长江流域常常晴空万里,地面增温迅速,导致持续的高温天气以超强的形式呈现。

台风活动偏弱。我国近海附近形成的台风强度较弱,影响位置偏南,主要在南海及华南一带;登陆台风明显偏少,不利于副热带高压的撤退和断裂,难以形成降温天气,导致流域出现持续性晴热高温天气。

三问:历史上出现过如此严重的旱情吗?此次旱情有何特点?主要河流的情况如何?

在主汛期长江上、中、下游全流域发生这么大范围的严重干旱还是比较少见的。2000年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发生过多次干旱事件,比较典型的年份有2006年、2011年、2013年和2019年等。其中,2006年也是全流域型高温干旱,受旱最严重的为四川、重庆。

今年长江流域高温干旱整体上呈现重发的态势,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强度大和极端性强等特点。

目前,江河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持续走低。长江干流及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4.85~6.13米,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同期最低。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较6月缩小75%,部分地区小型水库蓄水严重不足。

7月以来,长江干支流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8成,上中游来水量为1949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江三峡来水偏少超过4成,汉江丹江口重点水库偏少近7成。高温已致重庆66条河流断流,25座水库干涸。

全国气象干旱监测图(2022年8月18日)

四问:未来一段时间长江流域的天气情况如何?干旱还会持续发展吗?

根据预测,未来两周,除长江上游西部和北部、汉江上游、江南中部有降水过程外,长江流域其余地区无明显降雨过程,四川、重庆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将持续发展,长江流域干旱防御形势依然严峻。

预计未来14天(8月19日—9月1日),长江上游累计降雨量一般有20~50毫米,局地有70~100毫米;长江中下游累计降雨量为15~30毫米,局地有35~50毫米;长江流域降水量总体偏少2~5成。长江流域气温明显偏高,8月25日前四川盆地至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持续高温,最高气温有35℃~37℃,部分地区为38℃~40℃,局地超过40℃;26日起,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仍有高温天气,但范围减小、强度有所减弱。

五问:流域降水减少、干旱持续发展对粮食生产、供电造成哪些影响?

8月中下旬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及秋收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高温敏感期,需水量较大。持续高温热害叠加干旱,导致中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结实(荚)率、粒重下降,棉花蕾铃脱落增加,成铃减少、早衰,影响产量。

目前,西南的四川、重庆等地区一季稻大部开始灌浆结实,部分已进入乳熟期、成熟期,少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正是对温度、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持续性高温干旱会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一季稻产量的形成。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一季稻大部处于孕穗到抽穗扬花期,部分早熟品种处于灌浆结实期,高温热害影响明显。水源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受高温热害影响小,但部分望天田、灌区末端受旱较重。

从8月11日,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6省市启动干旱防御四级响应以来,受旱面积已从967万亩扩大到1232万亩。出现旱情的主要是长江流域6省市的灌区末端、丘陵岗地和“望天田”。

此外,7月10日以来,长江流域各地日最大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目前江河水位低,后期降水可能持续偏少,上游来水不足,还将影响后期冬季水电的顶峰能力,导致水电冬季供电能力明显不足。

《2022年干旱数字报告》指出,干旱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广泛且被低估了的影响。自2000年以来,全球干旱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了29%,全世界正处于干旱管理的 “十字路口”。

如果到2100年全球变暖幅度达到3℃,干旱损失可能是现在的五倍。到2050年,干旱可能会影响全世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估计每年将有48亿~57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而目前这一数字为36亿。

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就需要推动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挖掘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潜力。

在减排的同时必须增强气候韧性,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健全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机制。完善极端灾害多发区和高影响行业气象、水文、地质等防灾减灾基础监测体系,加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机理研究,提高预报预测和风险预警服务能力;完善防灾减灾防御机制、防灾减灾救灾组织体系和制度体系,建立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和风险区划制度,扎实做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完善综合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建立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推动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增强航空应急救援、应急物资储备、避难场所建设等应急处置能力;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完善应急机制,包括灾前预警系统、灾中反应系统、灾后恢复系统的建立。(专家顾问:郭广芬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  作者: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