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聚焦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托马斯·斯托克博士作报告(摄影:吴越)

中国天气网讯 10月29日上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北京宣讲会的第三场活动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庆黎,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全国政协常委秦大河院士、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等约7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政协委员聚焦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贾治邦致辞(摄影:吴越)

政协委员聚焦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出席会议(摄影:窦莉新)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托马斯·斯托克博士给委员们做了专题报告,介绍本次报告中的最新科研成果。他讲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毋庸置疑,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许多变化前所未有,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约0.85℃,1983~2012年可能是近1400来最暖的三十年。另外,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大气浓度至少已上升到过去80万年以来前所未有的水平。海洋吸收了大约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这导致了海洋酸化。人为影响是造成观测到的20世纪中叶以来变暖的主要原因。

与会的政协委员们非常关注此次报告。托马斯·斯托克博士演讲之后,委员们纷纷提问。

十一届政协常委、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林而达研究员非常关心亚洲是否比其他地区更早触碰升温2℃的警戒线。对此,托马斯·斯托克博士说:“不同区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也与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有关。例如,靠近海洋的地区升温幅度会小些,常年有积雪覆盖的区域,由于反射了一部分热量,升温也会缓慢一些。同时,升温幅度也取决于当地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副部长王元丰感觉本次报告有大量数据支持了升温理论,但公众可能对这些数据还不能充分认知,希望报告的数据能更直接、更简化,以便公众了解。托马斯·斯托克博士说:“IPCC报告关注的是长期的气候数据,可能每一次评估报告数据变化不会很悬殊,而是有持续性的。但是我们每一次都做了很大的简化工作,约2500页的报告简化成19条标志性的意见给政府决策者和公众介绍,以便传达最简短、最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