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这本书的出版极大地冲击了“神创论”的传统观念,引起教会激烈反对,但也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和维护。此后,达尔文的学说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不断深入人心。19世纪70年代,达尔文的学说传入中国。

《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进化论的思想:第一,一般进化论。物种是可变的,现有物种是由别的物种变来的,一个物种可以变成新物种,这是已经被科学界普遍认可的。第二,共同祖先说。目前,分子生物学已经发现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第三,自然选择说。第四,渐变论,即物种是通过微小的优势变异逐渐改进的。

达尔文在书中写道:“关于物种起源,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学者如果对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以及其他这类事实加以思考,那么他大概会得出如下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和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尽管如此,这样一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还不能令人满意,除非我们能够阐明这个世界的无数物种怎样发生了变异,以获得应该引起我们赞叹的如此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性。”他以科学家的态度来分析这个千百年来的问题。

“我毫无疑虑地认为,许多博物学家直到最近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保持过的观点———即每一物种都是独立被创造出来的观点———是错误的。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普通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个物种的世所公认的变种乃是那个物种的后裔一样,而且,我还相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最重要的、虽然不是惟一的途径。”

这就是他的结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书中具体讨论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遗传和变异

达尔文通过对南美洲等地的地质、古生物考察,以及长期的家养动、植物等实践,发现一种生物经过许多世代后可以变成新的种类。他认为遗传过程中有变异发生,所以现代生物不同于古代生物,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同它们的野生祖先也有着千差万别。遗传的现象很明显,亲代的基本特征总是强烈地传给子代。但仔细观察亲代和子代之间,又出现了各种微小的变异,轻微的变异可因多代的继续而积聚增大。遗传和变异相反,相互转化。达尔文认为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生活条件的作用。第二,器官的使用与否。第三,相关变异。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原因引起生物发生变异外,达尔文叙述了其他一些影响物种变异的因素。变异丰富了遗传的内容,但变异并不是都能遗传的。达尔文把变异区分为能遗传的变异和不能遗传的变异两类。

二、生存斗争

在遗传和变异理论的基础上,达尔文又进一步提出了生存斗争的学说。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途径。达尔文发现,一切生物都有按几何比率自然增加的趋势。如果没有死亡,那么任何一物种的一切配偶的子孙,均可在短期内充塞全球。自地球上有生命以来,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10多万种微生物生生不息,今天消失了这一种,明天又会以那一种补充。究竟是什么原因,抑制着生物界按几何比率增加的趋势呢?达尔文认为,是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有高速率增加的倾向,所以生存斗争是必然的结果。达尔文把生存斗争的形式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生物与无机界的斗争;第二,种间斗争;第三,种内斗争。

三、自然选择

在家养动、植物中,人们通过长期不断地选择对人有利的变异个体,培育出了许多新品种。在自然界里,在广泛而复杂的生存斗争中,有利于生物本身的变异也不断得到保存,形成了新的物种。这一适者生存的原理,达尔文称为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建立在变异的基础上的。达尔文着重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描述了在自然选择下物种形成的一般过程。第一,性选择。第二,个体杂交。第三,性状分歧。第四,旧种灭绝,新种形成。自然选择的发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过度繁殖的压力而发生的选择,一般说来最强的生存下来,最弱的被淘汰。但也并非绝对如此,最弱的有时也会因在某些方面有专长而生存下来。另一种情况是因环境变化而发生的选择,最适应环境的生物生存下来。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达尔文举了许多例子。例如他谈到了狼,狼捕食各种动物,有些是用狡计获取的,有些是用体力获取的,也有些是用敏捷的速度获取的。人们假设:在狼捕食最困难的季节里,最敏捷的猎物,例如鹿,由于那个地区的任何变化,增加了它们的数量,或者是其他猎物减少了它们的数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速度最敏捷的和体躯最细长的狼才有最好的生存机会,因而被保存或被选择下来,———假使它们在不得不捕食其他动物的这个或那个季节里,仍保持足以制服它们的猎物的力量。达尔文认为正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正如人类通过仔细的和有计划的选择,或者通过无意识的选择,就能够改进长躯猎狗的敏捷性,但完全没有想到来改变这个品种。

《物种起源》的出版:达尔文从随“小猎犬”号环球考察回来后,就开始着手撰写此书。但他知道,此书一旦出版,肯定会把基督教西方世界的天空捅个大洞,所以一直在增补论据,以加强其说服力,为此整整拖了20年。直到另一位学者华莱士也发表了同样观点时,才在友人一再催促下,于1895年11月24日出版了阐述进化论的经典著作《物种起源》。此书迅速被翻译成全世界几十种主要文字,多次出版,影响巨大。

一个伟大的思想诞生了

恩格斯指出,在被基督教神学体系笼罩的19世纪西方世界,包括许多科学家在内的人们的思想特征是,坚信地球和物种一旦被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出来后就永远不变。这套神学观的实质或潜台词是证明上帝的存在和统治阶级的既得利益永久、合法。学术上的“目的论”也好,“命定论”、“不变论”也罢,统统是为“神创论”服务,为保护不断遭到新思潮挑战的上帝服务。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一个尊重事实的学者,5年来对大自然全方位考察的实践,一桩桩目睹的事例,使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了永恒不变的世界这一观念越来越怀疑。因为这些物种和自然界各按其自身客观规律在运动、发展、变化、消亡,根本没有上帝什么事儿,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他说:“一种因素多次重复会带来一个新观念。”在这漫长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如切萝卜一样把达尔文脑袋里的“神创论”一片片地切下扔掉,同时又像盖房子那样把一块块“自然选择”的砖头码砌起来。等那个萝卜切完丢光时,一幢叫“进化论”的壮丽大厦也在他脑中盖起来了:生物的发展进化,是其性状在自然选择中保持和变异的结果。剩下的工作就是让这一新思想以书本为载体,出现在世人面前了。而他乘“小猎犬”号的环球航行,既是进化论的孕育过程,又是它的助产士。可以说,没有这次航行,就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而可能是在别的时候,由其他什么人提出来了。

进化论的详细内容不在本文讨论之内,但我们可以设想,当一个19世纪的人接触到进化论后,突然发现自己几十年来形成的常识和认识事物的立足点消失了,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世界观来重新评估世界和自我;学者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建立在“神创论”上的哲学、物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等体系的基础崩毁了,所引起的震惊,就像经历一次超级核爆炸的冲击波。尽管二百年来,隔三差五就有人挥舞着最新研究成果出来吆喝说进化论过时了,被打倒了等,事后人们总是发现,这些观点或站不住脚,或不过是对进化论的补充和微调而已。一个经过了时间和无数事实考验的真理是经得起挑战的。

其他提出进化论的代表人物:(1)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他在1809年就提出了进化论,但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主观愿望造成的,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2)英国自然科学家华莱士。根据自己的研究也提出了与达尔文相同的进化论观点,但他认为完整的进化论体系是达尔文建立的。

《物种起源》的主要不足之处:(1)强调渐变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忽视了突变。后来孟德尔——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弥补了这一缺点。(2)不够重视气候对物种进化的作用。书出后达尔文也看出了这个问题。(3)达尔文偶然读到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误认为进化论是在其启发下提出的。恩格斯指出,其实达尔文根本无须“经过”马尔萨斯,因为他在此之前就已形成了进化论的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