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打印 中国天气首页 生活 旅游 繁體中文
全国>安徽 > 安徽首页 > 天气要闻

“走在气候行动最前线”:为高质量开发利用风光资源提供支撑

【字体:   2024-03-21 16:40:11   来源: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自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作出“双碳”承诺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论述。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新能源正在进行跨越式发展,加速提升与之匹配的服务水平,建设适应需求的能源气象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气候行动最前线”,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减缓气候变化已刻不容缓,必须大幅减少大气中捕获热量的温室气体,其中不可或缺的步骤是逐步淘汰污染性化石燃料的使用,转而使用更清洁的能源。

“精细化资源评估”“多尺度预报”“多种能源电力灾害预警产品”……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风能太阳能中心(以下简称“风能太阳能中心”)瞄准国家需求、对标国际前沿,在预报预警技术上不断发力,为我国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展,装机规模持续提升提供强有力保障。

早在2005年,我国就已启动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工作,发展至今已有19年历程。眼下,风能太阳能中心每年针对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情况推出年景公报。根据最新公报显示,在风能资源方面,2023年全国风能资源为正常年景,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东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新疆北部和东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的山脊地区等地风能资源较好,有利于风力发电。在“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中,新疆、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等新能源基地风能资源较好。

在太阳能资源方面,2023年,全国太阳能资源为偏小年景,从空间分布看,2023年我国西部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优于中东部地区,新疆、内蒙古、西北地区中西部、华北北部、西藏、西南地区西部等地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在“十四五”重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中,新疆、河西走廊、黄河上游、黄河几字弯、冀北等新能源基地太阳能资源较好。

风光资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间歇性、波动性、周期性特点,短时间、高频次的气象条件波动会对风光发电设施的发电效率和出力程度带来巨大影响,其生产、传输、调度、运行等对天气气候条件的依赖度高,需要更加精准的风电、光伏发电资源预测预报服务。

qxtx

为此,气象部门作出一系列探索和努力——

加强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优化完善风能太阳能监测站网布局,全面勘查评价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现已经实现对重点区域复杂地形下1公里分辨率的风能资源评估,以及风电场尺度下百米分辨率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基于卫星遥感资料,能够得到全国1公里分辨率太阳能光伏和光热资源评估,以及全国精细化太阳能资源图谱。目前,中国气象局正在推动新一轮的全国风光资源普查,将会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精细化选址提供更科学的支撑。

在预报能力提升方面,中国气象局持续推进短临、短期至月尺度风能太阳能资源预报能力建设。建立了自主可控的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数值预报系统,并于2022年3月15日,正式面向全国气象部门下发风能太阳能预报产品,每天两次预报全国未来14天、逐15分钟风能太阳能资源,支撑国家级、省级气象部门开展能源保供服务和风光功率预报服务。同时,基于行业内企业对功率预测的需求,中国气象局组织实施了风能太阳能发电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计划,征集国省气象部门优秀新能源气象预报技术方法,通过“赛马制”开展产品研发和检验,遴选最优预报产品,持续提高风能太阳能预报准确率。

在灾害预警能力提升方面,电力设施、能源生产运行受灾害影响严重,气象部门研发了电线覆冰、风机覆冰、电力负荷等多种能源电力灾害预警产品,同时作为国家级的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具有国-省-市-县四级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切实落实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主体责任。

目前,气象部门已经具有精细化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规划选址技术,具有年、季、月、天、小时、分钟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产品体系和专业化灾害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预报水平可与国际主要预报模式相当。在重点省份已经具有完整的新能源功率预测业务流程与业务体系,能够为能源电力部门提供全链条气象服务。

围绕我国“双碳”战略,气象部门将持续深耕能源气象服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等,对能源气象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风能太阳能中心表示,将与国家能源局推动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普查,为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决策支撑,持续优化能源保供服务,以“一企一策”提高气象服务能源大基地、外送通道等重点场景的精细化水平。(文案:丁秋实、袁彬、曹润东图片:姚锦烽

作者: 12_anhui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天气网”。
收藏此页】 【打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帮助- 人员招聘- 客服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律师- 网站地图- 商务合作- 广告服务- 手机版

    客服邮箱:service@weather.com.cn 广告服务:010-58991910
    Copyright©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08-2024)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制作维护: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省气象局
    郑重声明:中国天气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证010385-2号 京公网安备1104140013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