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沙海域曾出现严重珊瑚白化
珊瑚礁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在我国,珊瑚在南海诸岛、海南岛、台湾岛及澎湖列岛沿岸、广东沿岸才能见到。其中,西沙、南沙海域是我国最主要的珊瑚礁区。
珊瑚礁形状各异,有鹿角状、牛角状、树枝状、脑袋状、蜂巢状、大脑纹层状、古代盔甲状、球状、块状等;色彩纷呈,有白色,深浅不一的黄色、橙色等,偶有红色和蓝色,具有鲜明的北缘珊瑚礁特色,以角孔珊瑚和陀螺珊瑚为主要优势种类。不同形状、颜色、种类的珊瑚组合在一起,争奇斗艳,蔚为奇观,再加上各种奇形怪状的鱼、虾、蟹等在珊瑚礁群里嬉戏穿梭,构成了美丽独特的海底风光。
然而,在1998 年席卷全球的珊瑚白化事件中,我国珊瑚也未能幸免,在南海等海域,出现大面积珊瑚白化现象。据NOAA 监测资料,1998 年南沙海域为珊瑚严重白化区,北部湾为低、中等白化区,西沙海域为无白化区。
未来是否白化 要看海水温度
虽然造成珊瑚白化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海水温度。如果要预估以后珊瑚白化的程度,必须了解海水温度的变化情况。
我国科研人员通常用2100 年南海诸岛夏季表层海水温度(简称SST)这一指标来估测未来珊瑚的白化程度。2008年7月,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时小军,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刘元兵等在2008年7月的《热带地理》上发表论文《全球气候变暖对西沙、南沙海域珊瑚生长的潜在威胁》,对这一问题作出了预测:
他们利用近50 年来西沙、南沙海域SST 及全球温度资料,分析西沙、南沙海域SST 的长期变化趋势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结果得出:从2030 年开始,西沙、南沙海域最热月月均SST 已超过或接近珊瑚白化的温度上限31 ℃,而极端日均SST 很有可能超过此上限1 ℃以上。这意味着西沙、南沙海域珊瑚白化发生频率将很可能大幅增加,严重威胁珊瑚的生存。
珊瑚面临严峻考验 但不会灭绝
南海珊瑚礁最早形成于渐新世,已历经漫长的环境变迁、气候旋回,还能存活到现在,说明珊瑚有其自身的进化规律。未来南海夏季海温的不断上升,将使南海珊瑚的生长面临严峻考验。
我国科学家普遍认为,未来全球进一步变暖肯定会对珊瑚生长产生不利影响,不过,珊瑚不会灭绝。当南沙、西沙群岛等海域海温过高的时候,珊瑚很可能会向北迁移,寻找更为适宜的生存海域。比如,海南岛和华南沿岸等地,就可能会生长出更茂盛的珊瑚。
此外,国外有人提出了“适应白化假说”(adaptive bleachinghypotheesis),认为珊瑚白化后,能获得比现有的共生藻更适应新环境的新共生体。一些研究也表明珊瑚虫黄藻中的D 系群耐高温,当珊瑚白化发生后,珊瑚虫黄藻中的C系群可向D 系群转换。这表明珊瑚自身不会坐以待毙,可能将不断进化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
保护珊瑚资源
古人常用“千年一开花,千年一结果”来形容珊瑚生长的艰辛,其生长速度十分缓慢,最快也不过每年1厘米左右,生成一支高约半米的珊瑚,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地球上的珊瑚积聚生长了2.5亿年,才有今天的形态和规模。
珊瑚是全球受保护的海洋生物。在中国,广东徐闻和海南三亚等地,都划定了珊瑚礁保护区。
相关阅读